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探秘巴黎圣母院
带着图片银行和微摄(APP)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拍摄任务,16次来到巴黎圣母院拍摄。由于大型照相机和三脚架禁止进入巴黎圣母院(允许卡片机和手机),所以每一次的拍摄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并留下许多遗憾。如果不使用三脚架,可以说想拍摄到巴黎圣母院内部几张满意的照片是非常困难的。这次的拍摄使用了2台徕卡相机和一台索尼相机,虽然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巴黎圣母院的点滴,但是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期待下一次了却心愿。文/摄影/UNCLE DAHE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与北京相比,巴黎真是小巧。而且著名景点大多集中在塞纳河两岸,只要体力尚可再加上几分耐心,就可以悠闲地从地图的左边走到右边,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爱丽舍宫、协和广场、杜丽花园、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等都在途中,一个也跑不掉。
巴黎圣母院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站在广场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呈现一种向云天升腾的雄姿;进入教堂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约闪烁,使人充满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最夺目的是处处可见的一扇扇造型和花色各异的“花窗”。
人们喜欢把巴黎与时尚、浪漫联系在一起,却总忘了这里也经历过无数的血雨腥风。巴黎圣母院身后,是森严的司法大厦和恐怖的古监狱,多少个世纪,它们下面埋的尸体越来越多,它们上空飘的冤魂越来越密。终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愤怒的百姓举起草耙、木棒,很多决定别人生死命运的达官贵人被赶到这里,送上断头台,包括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但之后,人们开始砍“不够坚定”的同伴的头。最后,连最斗志激昂的革命“三巨头”中的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也先后被送到这里,然后被砍了头。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着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袭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圣母院被设计成有五个纵舱(Nave)的规划,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
清晨的巴黎圣母院,很安静,安静到让你感受到信仰的可怕和畏惧。三五个教徒,虔诚的在礼拜和冥想,让我不敢对着他们拍照。 教堂里面有好多种烛台,5欧元一只。
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
雨果曾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身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巴黎圣母院所给予的是光明,是划破那是黑暗的利刃,是启迪现代灵魂的圣歌……
有人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上帝虽遗留给卡西莫多一副丑陋的驱壳,却赐予了他一个美丽的灵魂。纵观他的一生,他被父母抛弃,却毫无怨言;他被诗人愚弄,却只淡淡哀伤;他被爱情伤害,却不离不弃,怀抱艾斯梅拉达于墓穴,终化为尘埃。他本该对世界充满痛恨,解开这层层蒙纱,我触摸了卡西莫多的内心——善良、纯真。他明白孤独的痛苦,理解戏弄的悲伤,所以他不愿伤害他人。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巴黎圣母院被雨果称作“石头交响乐”,花窗是石头交响乐最动听的“音符”。巴黎圣母院的花窗构造工艺十分精巧多姿。细长的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多瓣的玫瑰花呈放射状。窗内幽暗,充满了宗教的神秘;窗外美景,寄托着人间的希望。花窗在欧美哥特式教堂内皆有,可巴黎圣母院却与众不同。花窗占据了整个墙面,全都开设在最显眼、最恰当、最适宜装饰的地方。
在巴黎的经典建筑中,巴黎圣母院的美是最难描绘的。走进圣母院,会发现这座恢弘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和玫瑰花窗玻璃,整个建筑外观雄伟挺拔、内饰精美绝伦。而最让人凝重是看到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祈祷的人群。
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对巴黎圣母院的花窗,雨果在小说里用足了笔墨。有关窗的词汇有“窗”、“窗洞”、“窗框”、“窗架”、“圆花窗”、“天窗”、“尖育隆窗”等等。书中有多处关于花窗的细致描写:“窗,尽是光怪陆离的彩色玻璃;一个个宽大的大厅出口,都是精雕细刻的富丽门扉。而所有这一切,圆拱,大柱,垣壁,窗框,护壁镶板,门扇,塑像,从上到下,满目湛蓝和金黄,色泽斑斓,光彩照人。”“小教堂门楣上那镂空的蔷薇花瓣小圆窗,纤秀而优雅,尤其是一件杰作,好似一颗用花边做成的星星。”
“那正中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扇犹如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师两旁的侧窗,那用秀丽小圆柱支撑着厚重平台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还有两座巍巍、黝黝的钟楼,石板的前檐,上下共六大层,都是那雄伟壮丽整体中的和谐部分,所有这一切,连同强有力依附于这肃穆庄严整体的那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都相继而又同时地,成群而又有条不紊地展现在眼前。可以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那些彩色玻璃窗,我们的祖先曾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踌躇于大拱门圆花窗与半圆形后殿尖拱窗之间,又是谁把这些‘色彩强烈’的玻璃窗换上了冷冰冰的白玻璃呢?”
巴黎圣母院有两个花窗都是1250-1260年制,虽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但到现在它们还是保存和用着原来的玻璃。花窗浸透着巴黎市民浓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二战期间该市市民在德寇入城前,冒着生命危险,自发地组织起来,把玫瑰花窗上的一块块玻璃小心翼翼拆下,分门别类保存在各家地下室。二战过后,重新装修,居然一块不少,完美重现,令世人赞叹不绝。
提到哥特式建筑,难免会想到例外的一个代表作,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不过法国才是哥特式建筑的发源地。巴黎圣母院是1804年拿破仑一世加冕的地方,罗马教皇破例从罗马赶到这里。大厅长130米,宽50米,高35米,可容纳9000人。为了避免旅游团的人山人海,我们在没有开门前就在门前等候,也拍下了这样空旷的一个巴黎圣母院。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亚眠主教堂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巴黎圣母院这座带着神性的殿堂,成为巴黎天主教近七个世纪的中心所在,耸立的尖顶直指云端,散发着来自彼岸世界的气息。但它又与尘世的悲欢难以分割,远远超越了作为一座教堂的功能和意义,早在全部竣工之前,巴黎圣母院就成了法国重大宗教、政治事件上演的场所。
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这座历经沧桑的大教堂,一直屹立在巴黎的心脏,倾听历史时急时缓的心跳:无论是1944年8月欢庆二战胜利的巴黎解放纪念典礼,还是法国几任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密特朗的葬礼追思弥撒,都在这里举行。历史的厚重与巴黎圣母院今日的辉煌相得益彰,它将继续见证着法国历史的纵深起伏。
法国的天主教教堂大都以“圣母院”命名,却没有哪一座名声和地位能与巴黎圣母院媲美。它也是全欧洲最大的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天主教堂,正面宽47米,一对塔楼高60米,正厅深约125米,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圣坛外有教堂的标志性尖塔,高90米,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比起哥特式建筑中其他著名的队友,比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应该算是最为柔美匀称的一位。它以其完美的对称感而闻名,没有正立面就刺向天空的尖端结构,也没有主体上端插满雨后春笋般的尖顶,教堂特殊的平顶双塔结构保留至今,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钟楼双塔的哥特式建筑。它在无数镜头里最常见的“标准照”是西侧的主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为三层,立柱和装饰带把正立面分为9块小的矩形,水平竖直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堪称是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和谐的形式。
巴黎圣母院的底层并列着三个桃核形门洞,左门为 “圣母之门”,右门称“圣安娜之门”,中门则是著名的“最后审判之门”,表现的是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命运的场景。当时教堂里的牧师们只用一般民众难懂的拉丁文宣讲,这些雕塑可用来帮助不识字的人们了解《圣经》中的故事,所以被称为“穷人的圣经”。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之一。在它之前,欧洲的教堂建筑大多比较笨重:厚实的墙壁、沉重的石拱、窄小的空间,内部阴暗而压抑;在它之后,以它哥特式的高直为蓝本,欧洲的教堂开始拥有了轻巧的拱顶和敞亮的空间。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北京著名的西什库教堂就是一例。
从巴黎圣母院楼顶俯瞰巴黎
伟大作品的创作都会有一个复杂的动机,而被世人称之为浪漫主义爱情大师的雨果,赋予《巴黎圣母院》的第一个生命就是爱情。我们不得不提起两位重要的女性,他的妻子阿黛尔和他的情人朱丽叶·德鲁埃。他的妻子阿黛尔为他生了五个孩子,但雨果却在他自己的世界招蜂引蝶。后来阿黛尔委身于雨果的朋友圣伯夫,风尘女子朱丽叶·德鲁埃进入了雨果的生活,与之相伴50载,雨果伟大的巨作《悲惨世界》就是这位情人为他抄写。
在《巴黎圣母院》中,你一定会被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外貌所吸引。雨果是这样描写他的:“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两腿从前面看,好像是两把镰刀,这就是民众将要献出的愚人之王。”而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心灵却是淳朴善良的,他爱上了与他的外形极具反差的艾丝美拉达:“她那纯美滚圆的双臂举到头顶,嘭嘭敲着巴斯克手鼓,伴随着舞蹈,那身段修长窈窕,灵活飞动,宛如一只胡蜂。”
巴黎每天早上敲响的钟声就来自巴黎圣母院的塔顶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一切重大事变的雨果,贯穿他一生活动与创作主导思想的就是人道主义。维克多·雨果赋予《巴黎圣母院》的第二个生命,是人情。雨果用文字抨击批判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
亲爱的朋友们,我在这里!希望这些来之不易的记录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在到达世界的每一个城市,我们都会通过微摄这个影响世界摄影市场的平台和朋友们即时分享拍摄中的点滴。真心希望您能够通过手机下载微摄,和我们一起通过微摄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