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及爱女常沙娜先生作品展《花开敦煌》(一)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
常沙娜先生热情致辞。
常先生应馆长之邀书写“花开敦煌”留在博物馆,谦虚的常先生一再说自己写的字不好。
常书鸿简介,常书鸿是我国最著名的画家和艺术研究家,他是满族人,生于光绪帝时期,1918年,常书鸿在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毕业以后,就留校任教,成为了当时非常受学生拥戴的一位年轻的老师,1927年,常书鸿自费去法国留学,学习油画,在法国里昂美术学校的学习成就了后来的常书鸿。
常书鸿 (1904年—1994年),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满洲人。1904年4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满姓伊尔根觉罗。祖父名少峰,为清代驻防浙江杭县并安家落户的“世袭云骑尉”。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 人物简历 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 1904年4月6日出生于杭州市,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预科,学习染织专业,1923年染织毕业,留校任教。 1925年任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美术教员,1926年,学校转为浙江大学工业学院,任本科美术教员。 1927年6月,带职自费赴法国留学,11月考入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后提前升入专科,学习油画。 1936年受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之邀,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1938年抗战爆发后,随国立艺专迁校云南,任代理校长之职。 1940年离开艺专,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1942年9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成立,任副主任。 1943年3月到达敦煌。 1944年元旦,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任所长。 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文化事业局,转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任所长。 1956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元月,“敦煌艺术展”在日本东京开幕。 1982年3月,调任国家文物局顾问,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举家迁往北京。 同年4月回母校浙江大学参加85周年校庆,10月在学校与夫人李承仙合作绘制大型油画“攀登珠峰”。该图展览于浙江省博物馆 1993年8月,完成《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回忆录。 敦煌艺术的“守护神”、现代油画大师常书鸿,出身于杭州驻防旗人,辛亥年间他尚年幼,对革命军攻打当地旗营存有难以泯灭之惶恐记忆。后来笔者曾造访常老,老人证实此事说,那时我还是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家人把我单独藏在南高峰上的一所小寺庙,叮嘱我有人来切不可承认是旗人,但是我脑袋后边有一条小辫子,生怕被认出来,那种幼时的恐慌是久久都忘不掉的。[2] 常先生自幼喜欢艺术,而他的父亲又是个倍奉实业救国的人。所以,执拗地把他送到工业学校去读书。无奈,他选择了与绘画有关系的染织专业,并参加了由名画家丰子恺等人组织的西湖画会,在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为了进一步深造,1927年他去了法国,在那里他把一切时间用来学习法文和绘画技术,后来终于考上了里昂中法大学公费生,毕业后他取得了里昂市公费奖学金,并转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留学十年间,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许多油画作品获金奖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虽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荣誉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他始终忘不了报效祖国。 大概是1935年秋的一天,常先生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全书共分六册,约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他十分惊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为了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国之后,他一直挂念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向往着早日能实现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建议下,经多方努力,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先生首先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为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逆水行舟 逆境坚持 1943年3月27日,常先生肩负着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初到莫高窟,他心旷神怡,犹如步入仙境,心情非常激动,真是彻夜难眠。但是,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面临的是重重困难,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与在法国的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他来说,人生第一次到了如此艰苦的地方。按他自己的话说:“从我们到达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徒刑’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心头,而这种压力正在与日俱增。”由此可知,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着,无论困难有多大,其信念一点也没改变。 到了1944年的秋天,教育部才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先生任所长。 然而,正当他们干得起劲的时候,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才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研究所,因政局不稳,财力紧张,教育部宣布解散“敦煌艺术研究所”。这是1945年春天。对于任何困难他们都能克服,而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他们实在是无法理解。面对现实,他毫不犹豫,领导着大家继续干下去。他说:“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全凭自己的力量干起来的,研究所的撤销或不撤销,实际意义不大。”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事业,其余什么也顾不得,只知拼命去工作。为此,妻子因忍受不了这里艰苦生活条件、决然离家出走,丢下两个孩子无人照管,一切落在他的肩上。本来工作中困难重量,妻子离去又是雪上加霜,使他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他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要坚持工作下去。 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3]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一生为莫高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九三创始人 社会评价 无私艺术风范与世长存不朽. 艺贯中外,名扬四海。 常书鸿 敦煌卫士,勋功永在。 一生苦斗业,日人亦感怀: 苦卫数十载,珍贵文化财。 赤诚中心念,后继有人来。 美术出宝洞,红日升天中。 世界齐赞赏,万民仰威容。 纵横四万五,壁画安危伫。 画郎黄沙筑,空前绝后无。 塑像逾数千,华美似昔年。 山河兴亡史,民族耀光时。 ——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 敦煌这座人类艺术宝库在浩劫后能得以保存并获新生,多赖于被称为“守护神”的常书鸿。他捍卫国宝的献身精神,出于对祖国的忠诚,也是由于他临终前所说的“深蒙党和人民厚爱”。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结合,在这位杰出艺术家的身上得到生动体现。为复兴祖国文艺毅然回国,又选择了荒凉的西北大漠中的敦煌
敦煌之花何鄂先生作为常沙娜先生的好朋友也来到了省博物馆,先生的雕塑作品“黄河母亲”享誉海内外,机会难得,馆长向何先生求得墨宝“黄河母亲”留在甘肃省博物馆。
89岁高龄的常先生精神矍铄给大家讲解作品。
常先生带大家欣赏父亲写给自己的书信手迹,其中有毛主席和周总理去世时常书鸿先生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给女儿的书信。
先生现场讲解工艺美术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周围粉丝围的水泄不通,
非洲来的朋友因为热爱敦煌艺术请求先生为自己签字留念。
先生给小朋友签名留念,并且希望把敦煌文化一代代保护下去,把敦煌文化的种子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远在日本的弟弟给姐姐送的花
何鄂先生送给常先生的花
常沙娜先生热情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