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郭永琰:临帖,我终身的功课!
文/郭永琰
我天性木讷、不善言谈。
孩提时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涂鸦;上学后,爱好文墨,但苦于无良师指点。
1978年12月,我17岁应征入伍,到中南海中央警卫团当警卫战士,不久经人引荐有幸得识著名画家邓锡良先生,随其学习大写意花鸟画。邓锡良先生是李苦禅先生的入室弟子,对笔墨功夫要求甚为严格;加之受启功、林散之先生“学画先学字,终成一代书法大家”的启发,1985年师从著名书法家康雍先生开始学习书法。先生人称二康,幼承家学,醉心书道,一门五杰,与长兄康殷、四弟康宁、六弟康庄、公子康默如并称“书画五康”,誉满中外。承蒙先生不弃,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追随先生18年,直至先生2003年去世,其影响足以让我终生受用。在长达40年的砚边劳作中,我深感,学习书法不会是一蹴而就,它就像一场马拉松,最终的结果要看你是不是守得住初心、下得了功夫、熬得了岁月。
作者与恩师康雍先生
一、初临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初见康雍先生,是在陶然亭体育场图书室。
当时我带着京华艺术学校校长陈法正先生的介绍信慕名拜见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书法家时,他正在临帖,是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康先生告诉我,学习书法如果是实用,画平竖直,清楚工整即可。如果是艺术创作,必须临帖,照着古人碑帖临写。书法若临古帖,就像作古体诗词,不讲究平仄、韵律,终会落于野俗。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清和秀键,古今一人”。康雍先生素有当代“临欧第一”之称。他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发行13万册,盛行于世,影响深远。康先生临帖食古而化,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意趣,骨力劲峭,法度森严,深得书界同仁的赞赏。先生告诉我,学习书法须取法乎上,因为并不是所有古人之书,都可以成为“上”,也不是所有“古”都是上,能成上者,是书法史上“大浪淘沙”后的少数人、少数碑帖。而在一种碑帖中,字的优劣也有上、中、下之分。最具特点的好字,约占全碑帖的10%至20%,要反复练习到逼真的程度,再以好字为标准,逐步充实较一般的字。最后,仍以好字为样板并参照相近的碑帖来改进少数不够理想的字以及碑中没有的字。这样好字就会全盘继承下来,一般字就充实提高了,差字也改造好了。
康雍先生教学,并不多言,第一次见面,康先生照着《九成宫醴泉铭》临了六个字赠送给我。返回驻地后,我反复揣摩临写,并带着临写的习作去请先生指点。先生说:“学习书法应该师法古人,不应师法今人,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我们共同学习欧阳询,又是同学关系。”随先生学书,他从没讲过空洞的理论,而是有针对性进行指导,拿出自己的作品让我观摩分析,寻找规律,掌握基本法则和套路。这时期也是先生欧体创作最佳期,先后出版了《康雍楷书百家姓》《康雍楷书唐诗》《康雍楷书唐诗绝句》等。
康雍先生出版部分著作
二、转临魏碑《郑文公下碑》、《张猛龙碑》
临帖,既是练字,也是炼心。每一件书法经典,无不是难以攀登的高峰。
欧体方圆兼施,笔力凝聚,看似平正易学,实为险峻至难。临写大约一年,因结构松散,笔力软弱,进展不大,先生鼓励我在魏碑里寻找适合自己练习的帖子。我看到康殷先生临写的《郑文公下碑》,感到字态蕴藉风雅、结体宽博宕逸,气势雄浑开张,于是临习了几张请老师指导,老师从书柜里取出他收藏的日本珂罗版《郑文公下碑》复制本,让我自己复印一套与大康先生的临本对比学习。我也反复研究过大康先生和原碑的区别,感到大康先生把住了其气势宏博,神采飞动,融篆隶草一体的特点,堪称艺术再创造。
一个偶然机会,用郑文公碑笔意,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我的处女作《楷书毛泽东诗词选》,请时任中顾委常委的胡乔木同志题写书名,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迟浩田上将和时任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的王景芬先生作序。领导和专家的鼓励给了我极大的力量,我知道自己的书法之路只是刚刚起步,以后的路还很长。
作者楷书 苏轼词 6尺斗方
临帖重在神韵。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郑文公下碑》多圆笔、中锋,含篆味、锋芒内敛。横画粗细变化少,波度变化大;竖笔起笔多方,收笔垂露;撇画形像变化多端,仪态万千;捺笔则一波三折,运笔弯曲。这对一个初习魏碑者来说,如何体现神韵,把握骨固筋强的特征,确实有一定难度。
在康雍先生的建议下,我开始接触《张猛龙碑》。该碑古人评价“魏碑第一”,以书法劲健雄俊而著名。康有为称其:“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在临中此碑中,我重点加强了中宫紧凑、重心凝聚、神完气足、富有动感的练习。为检验我的学习成果,我以《张猛龙碑》笔意书写《周恩来诗》,于1991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康雍先生对该书的创作进行了精心指导,并题写《周恩来诗选》封面题签,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同志扉页题签,柳倩先生题词:“楷书贵在宽大厚重,浑然质朴,现作饶有碑意,实难能可贵。”作品出版后,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女士还专门安排江苏淮阴周恩来纪念馆收藏。
作者出版部分著作
三、再临《张黑女墓志》
康雍先生晚年,于《张黑女墓志》用功最勤。受老师的影响,我也跟老师一起练习起来。
《张黑女墓志》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颇带质拙,此碑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文尔雅。康雍先生临习此碑,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刚柔相济,生动飘逸,百看不厌。在临习此碑时,我注意首先在用笔上讲究中锋、侧锋的运用,尤其是侧锋、中锋之间的变化。其次是注意藏锋与露锋的变化,体现含蓄而不外露的笔意。第三,适当运用行书笔意,增添活动,使之更显灵动。在结构上,体现出结体呈横势,有隶书的扁方之意。尤其含有撇、捺的单字中,注意撇、捺向左右伸展的程度,体现出宽绰之意。做到体势端庄而静密,疏朗而沉着,于奇宕中不失雅正,疏朗中不失茂密,婀娜中加以流丽。在章法上做到布局整齐,字距较大,行距较小,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貌似行书章法,处处展现灵动之气。此外,在特殊字的处理上,也是极有特点,防止了千篇一律。
1991年9月我借鉴《张黑女墓志》笔意书写完成楷书《毛泽东词选》,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康雍先生隶书封面题签,欧阳中石先生题词:“厚积薄发,乃有可成”。
1996年我参加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书画印名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研讨会与刘炳森先生同住悦华酒店,向他赠送此书一本,先生褒奖说:“师承康老,古雅绝俗,一如其人”。
作者与刘炳森先生在厦门
199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庆祝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十人书法展”,我与王家新、王学岭、朱守道、张继、陈洪武、宗家顺等10人参展。在仅限的10幅作品中,有4幅是楷书,其中一幅4条屏就是我用《张黑女墓志》笔意写的《中南海名胜六咏》。
2006年8月我又以《张黑女墓志》笔意书写《郭永琰楷书唐诗》,史树青先生题跋:“余与永琰先生相交多年,诗画切磋,论文讲艺,深受启发。兹逢先生楷书绝句册出版,先睹印本,诗选八十首,辅以墨迹,可为二美矣!识者当能鉴之。”并题诗一首:“盛世歌声此处寻,卷中绝句是唐音。诗书并美成双璧,一字真堪值万金。”金运昌先生在《序》中说:“永琰先生亲炙康老十余年,尽得秘授。且其为人外柔内刚,端庄严谨,行己有道,持艺能恒,与康老性格颇为相近。故其翰墨风神,亦逼似康老,久为同道所推重。”
史树青先生为作者著作题跋
四、又转临汉隶《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
正因10人青年展,使我开始学习汉隶。因为展览规定,10幅作品中必须有两种以上书体。在康雍先生的指导下,我临了一幅《曹全碑》选字,又以《礼器碑》笔意写了一幅马万祺赠邓朴方的对联。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先生的首肯,从此开始楷书和隶书并重研习。
《曹全碑》文字清淅,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正整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在汉碑中它虽无《石门颂》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朴,《礼器碑》的刚健,但特点明显,用笔简练,易学易用,自成一格。康先生的体会是,学习此碑要跳出“肤浅”的弊病,吸取汉隶诸家营养,以用笔稳健,结体匀整,清丽流畅,神采飘逸的临创而展现其艺术特色。
作者隶书 柳永词 4尺整纸
后在康先生的指导下,我又临习了《礼器碑》《石门颂》等汉隶碑。在汉隶诸碑中,《礼器碑》瘦劲如铁,变化若龙,尤为奇绝。先生说,临习该碑要着重练习笔力。其笔画以方笔为主,笔势开张,横画大都比较瘦劲,波磔则较具化笔画稍粗,且多呈方形,收笔处停顿后迅速挑起,竖笔画遒劲而高古。先生很少临礼器,但对此碑非常看重。他说,《石门颂》是隶书里的草书,雄厚奔放,练胆练力。
康雍先生去世后,我于2014年4月精心挑选宋代绝句100首,以《曹全碑》风格书写《郭永琰隶书宋诗作品选》,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夏湘平先生题跋:“汉隶遗风代代传,精研勤学仰先贤。宋人百绝开新境,合璧诗书艺苑妍。”清代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隶书的学习,增加了楷书厚重古朴的气息,避免了柔弱飘忽的弊端。
五、再上溯魏晋诸帖、转益多师
书法临帖是学习古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层境界、一层境界向上攀升的过程,是由“我”不断向“古人”接近的过程。
我的体会是,临帖要进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古无我”。既没有古人的法理,又没有自己的个性。第二阶段是“有古无我”。即在形似上达到一定高度,在用笔、结体、章法、用墨方面有了提升,但个人的风格还不明显。第三阶段是“有古有我”。即进入到“神形兼得”的阶段。到此阶段,临帖者对古人的法则已经把握熟练,自我个性特征也开始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这时候临帖本身即具有一种创造性。这是我临帖的切实体会。
中国书史,以魏晋为最,犹如千年诗作不越唐。199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书法培训中心,主任王景芬先生聘我担任副教授,并赠送给我一套由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夏湘平、王景芬等10位书法名家讲座的录相带。自己闲暇时认真观看领会。
作者与沈鹏先生交流
我临习《集王圣教序》体会的是,其一,该碑收录了王羲之行书精华,2000余字,字字有变化,各具特色。其二,用笔方圆结合,变化丰富,时而安静,时而流动。其三,结体收放自如,无论开合、错落、倚侧、疏密,在险境中求平隐,可谓是疏可跑马,密可透风,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在临习《集王圣教序》的同时,还临习了王询《伯远帖》、苏轼《黄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等,尤其对赵孟頫暮年作品《茅山崇禧万寿宫记》进行长期的研究,吸收该碑沉着飞动,使转婉畅,结体紧致,顾盼多姿的特点,进而追根溯源,对李邕《李思训碑》、《麓山寺碑》进行了融会,把李邕书法劲健、凛然有势,用笔清劲自然,结字取势纵长,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的特点融入笔墨之中,从而形成现在的自己行书特点。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临摹既久,则莫若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学书者若是不思考,不会悟,只会落入“抄帖、画帖者”一路。抄帖、画帖久了,就会逐渐落入“字匠”之流。如果是这样,就与我们临帖的目的渐行渐远。
作者画双鹰图 4尺整纸
我生肖属牛,崇尚牛的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精神。鲁迅先生曾比喻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我认为,书法临帖恰好相反,我们临习古人的精品,吃的是奶、输的是血,但往往事与愿为,吐出的是草,如果再不努力,恐怕连草也吐不出来了。感恩康雍先生带我行走一条适合于我的临帖之路。
我的座右铭是:“永记初心,谦虚守静,勤而行艺,琰骨诗魂。”
临帖,我终身的功课。
全国政协礼堂郭永琰书画展
关于作者
郭永琰 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金融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金融工会全国委员会宣传教育部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青少年工作部委员。《金融时报》2019年3月28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