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总览《回族驼运》:在万里茶道,回族驼运的历史贡献与现代的回响
总览《回族驼运》:在万里茶道,回族驼运的历史贡献与现代的回响
作者/孙树恒
一
最近阅读内蒙古文史专家、著名学者代林老师主编的《回族驼运》一书,通过阅览论文、口述史实、家族故事、旧报刊新闻和表报等内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解读,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到回族驼运以其独特的运输方式、艰苦的旅途环境以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将我带入整个万里驼道和回族驼运的世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广袤的沙漠和崎岖的山路之中,体现了回族驼运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与西亚诸国以及世界的政治经济往来,开拓出一条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
15世纪,明代航海家郑和,原名马三保,回族,七下“西洋”,率众开拓了海上商贸通道,引以为自豪的“海运之路”。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由祖国北部边陲重镇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张家口等地,向西北延伸,以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用驼工的血汗开拓出的另几条通往新疆、外蒙古、俄国的商路,又称丝茶驼道,又称茶叶之路。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道,起源于明清两代。由于中国是茶叶的产地,特别是砖茶,在17世纪已远销至俄国乃至欧洲。南方的茶叶经过商人们的采购、运输汇集到北京,经张家口及归化城,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径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到达终点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这条茶叶之路从公元1688年4月(康熙二十七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成为一条国际大商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60年代,仅漠北地区定居的旅蒙商号多达五百余家,经商活动的商人多达二十余万。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仅张家口一地每年运往漠北的砖茶即达四十万余箱,计二千六百余吨。运往漠北的绸缎、布匹、茶烟糖等生活用品,计银约二千零八十三万一千余两;而由漠北蒙古通过张家口转销内地的各种皮毛、药材等,约折银一千七百六十七万五千余两。
这条茶叶之路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发展,清末民初在这条商路上活动的主角是回族穆斯林商人及驼户。清乾隆中期以后,由于茶叶之路上经贸活动进入频繁阶段,站段固定,线路畅通,成为我国中原内地与西北草原地区以及沙俄商贸的最大经济命脉。
在归化城兴业最早、塞外闻名的三家汉族驼商之一的“大盛魁”,就和回族驼商有商业往来。到清光绪年间,驼运业已在回族中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平绥铁路(北平——绥远)开通,呼和浩特作为内地货物运往新疆和新疆货物运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与集散地,其经济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民国十八年以后,“大盛魁”已经关闭,因此,承担运往西北路货物的工作,主要依靠回族驼户。当时归化城回族驼户有骆驼五千多峰,有的驼户是自营货物运往西北,有的是专门为客商拉脚。较大的回族驼户有曹“德厚堂”、杨“福喜堂”、孙“和盛公”、马“富亨元”、王“兴盛恒”、逯“聚盛德”等,回族驼运的每年营业额约30万银元,盈利10万银元。
据有关资料统计,1930-1932年,每年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运到归化城,然后转运平津内地的皮张达170万张,羊驼绒、毛等达2061万斤,各种药材达422万斤。其中仅新疆运来归化城转运内地的货物每年即达282吨,而由天津运来归化城然后转运西北地区的货物每年达272吨。
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占领了其觎觊已久的塞北重镇——归绥(呼和浩特),敌人的种种镇压、禁锢,并没有把英雄的中国人民吓倒。热爱祖国的绥远人民,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有不少劳动人民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工作,许多回族小帮驼户以跑行商为名秘密运粮支援大青山根据地的八路军。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呼和浩特的回族驼运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于1950年初筹建了回民生产供应社,把分散经营的回族小商小贩和驼户进行了集中管理,并把驼工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呼和浩特第二运输公司,这样既保证了资金和货源的供应,又保障子他们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1952年,西藏派人来归绥市,招收一批人去搞运输。西藏刚和平解放一年多,大批援藏物资急需运输,但因进藏道路艰险,只能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驼工自然是招收的主要对象。当时的归绥市回民自治区,配合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紧急动员回族驼工支援兄弟地区的建设。令发不久,回民驼工纷纷报名,驼运队约50多人,其中约有25名回族驼工,踏上了去藏的道路。
三
代林老师认为,拉骆驼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回族人民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他们对"沙漠之舟,雪地旱船"的骆驼有着天然的喜爱,学习圣行,选择这种驮畜为谋生手段和生存职业,也许是造物主的安排。
一是回族驼运因其文化传统,赋予各类大型牲畜不同的用途,对驼运有着天然的自觉。“牛羊作膳,马驴乘负,驼曰大乘,宜祀(宰牲之意)宜负。‘加之'驼为天方六畜之尊….而驼为大牲,大牲宜祀宜负者,亦以其德之兼备也”。因此,回族对骆驼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二是回族人善于经商。源于他们的伊斯兰信仰,圣人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都曾从事过商业。《古兰经》中规定:“真主允许买卖,而禁止重利”,就是认为穆斯林经商应以信德为首。在经营的商业精神、商业传统、商业道德有着自己的特色,恪守着公平经营、诚信为先、讲求商德的民族风尚,伊斯兰爱的“乐商”的民族性,也成为他们实现义利平衡的重要手段。“不重利”还体现在驼户与驼工的关系中。驼户们想找一个既能干而又忠实可靠的驼工很不容易,所以能使驼工们安心在外,对驼工的家属也很关照。驼工们走后经常去家中探问,看有什么事能帮着办一办,或是送点钱粮煤油,对单身的驼工还要给找媳妇成家,所以驼工们都很乐意来。他们的信仰转化为自发的行动,并且恪守其中的要义。
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操守表现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回商本色。正如代林老师在《德厚堂曹氏家史》中所说,一个大家庭、一个团体(团队)、甚至是更大的组织、其奠基者、开创人的思想作风及确立的门规家训、对后人是影响至深的。曹廷旺一生遵行伊斯兰教的圣道,坚守拜功。在他的带动下,曹家上下对伊斯兰教功课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并一直传承了下去。按照伊新兰教“天课”的要求,通过交纳“天课”(即伊斯兰教规定的施贫制度)、施贫济困。既注重业务的开拓,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关心汉学的普及和提高于1929年在自家创办私塾,到1930年又依照此时新式教育的办学方式办起了“育才小学”,吸收曹氏子弟和其他回族同胞子弟入学,传授新知识新思想,为国家和内蒙古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了一批各种人才,将“德厚堂”的声誉推向了高峰,与新疆等地的商界联手,于1933年成立了股份制的新绥汽车公司。
四是彰显了回族驼户和驼工勤俭奋斗的精神。有学者认为“回族商人在享用收获时与其他商人有着明显的不同”。这表现在,致富后,“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折射出其勤俭持家的美德和传统。就以“兴盛恒”王家为例,作为回族大家庭的饮食,王家也是很典型的,家中无论老少不分主仆,都是一锅饭,生活简单而有规律。除有客人或逢节日,很少吃鱼、肉。每年进入斋月,才是大家最高兴的时候,这是一年中吃得最好的月份。
五是回族驼运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驼队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突发的天气变化等挑战。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是常态,尽管如此,回族驼队仍然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论是去蒙古国,还是到新疆、甘肃,都要经过数千里的戈壁、荒漠地带,要忍耐严寒酷暑、狂风暴雨、饥饿焦渴。不仅道路十分艰难、生活异常艰苦,而且还常常遭到土匪的袭击,甚至连生命都受到危害,但是这恰恰体现了回族穆斯林坚毅、自信的大无畏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在漫长的驼运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驼运文化,包括驼队间的互助精神、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如作家邓九刚老师对回族驼运评价的那样,“呼和浩特的回族对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是什么呢?可以说有很多,但毫无疑问,那些在漫漫的驼道上跋涉了几个世纪并创造奇伟业绩的驼商和驼夫应成为重要的一部分”“活跃了三个世纪或者更长时间的驼运业和商业,理应属于草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代林老师在《“驼调”初考》作了很有艺术见地和文化价值的探讨。”在驼运文化中,创作的“驼调”则以其真实性反映了驼工的亲身感受而成为了解驼运文化的另一侧面,歌词详细描述 ,表达驼工们艰辛生活和内心悲伤情感,通过小调的形式传递出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沉重心情,弥足珍贵。
四
回族驼运在茶叶之路上的确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茶叶之路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推动茶叶之路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回族驼运是商贸繁荣的推动者。回族驼运是万里茶道商贸繁荣的重要推动者。通过驼运,茶叶等商品得以从产地运往各地,满足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驼运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归化城等商贸重镇更加繁荣。
二是回族驼运是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回族驼队不仅传递了商品,更传递了文化。他们与沿途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传播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三是回族驼运是民族团结的促进者。回族驼运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在长期的驼运过程中,回族驼商雇用了较多的汉族、蒙古族、满族的领房子的和驼夫,回族同胞与其他民族的商人、劳动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他们共同面对困难、分享喜悦,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代林老师在自述中,父亲经常带回来蒙古族朋友,这种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为万里茶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回族驼运为文旅开辟了新的道路。在万里茶道沿线,许多古遗址都可以成为文旅的重要资源。内蒙古作为向北开放桥头堡,加强与中蒙俄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回族驼运的发展、茶叶之路及其历史贡献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课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在今天,我们仍然应该铭记回族驼运的辉煌历史,传承和发扬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段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篇章。
备注:本文参考《回族驼运》里的文献,不逐句注明。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