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
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时事中国|杨凯生的中国扶贫摄影精神
杨凯生的中国扶贫摄影精神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评论员 何世红
在摄影的广袤天地中,杨凯生以其独特的扶贫摄影实践,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传奇。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对扶贫事业的执着坚守,更是中国摄影人精神的生动注脚,彰显出摄影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力量。
缘起:使命在肩,镜头聚焦贫困
四川大巴山和大凉山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贫困,成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1995 年,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定点帮扶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等县市,1996年担任副行长,后来担任行长的杨凯生就此参与了改变大山命运的行动。初次踏入这片土地,大山的贫困让他揪心:孩子们光脚走在泥土地上,天不亮就踏上漫长的上学路;彝族老乡吃力地扛起柴担;乡亲们在破旧屋檐下祈盼丰收的眼神…… 这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让他意识到扶贫工作刻不容缓。他深知教育是改变贫困的关键,于是,一批批扶贫干部在他的带领下,奔赴大山,开启了扶贫事业的壮丽篇章。
年轻时就热爱摄影的杨凯生,敏锐地察觉到这场伟大变革需要被记录。他重新拿起相机,决心用镜头定格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坚守:带病前行,镜头不辍
2013 年,杨凯生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的扶贫之路并未停歇。退休当年,他和老伴拿出 40 万元购买图书捐赠给当地小学图书馆。面对当地要在书上钤印 “杨凯生捐赠” 的提议,他坚决拒绝,坚持改为 “中国工商银行一位退休职工捐赠”。这种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贯穿了他的扶贫摄影之路。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连续十多年进入大巴山、大凉山的过程中,杨凯生历经五次大手术,却始终与肿瘤顽强抗争,坚持每年前往大山。每一次上山,身体的疼痛都在加剧,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他背着沉重的相机,拖着病体穿梭在大山之间,用镜头捕捉着大山的每一点变化,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乡亲们生活的改善。
在扶贫攻坚的进程中,他的镜头记录下了无数感人的瞬间。陈家坝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曾经需要涉水上学,遇到下雨发水,十分危险。工商银行援建新校舍并修了爱心桥后,孩子们的上学路变得安全。杨凯生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也记录下了扶贫工作的伟大成就。他还记录了一位受益于工行 “母婴平安工程” 的妇女和孩子的成长历程,从孩子襁褓中到 8 岁自信说出理想,这些画面见证了扶贫工作对个体命运的改变。
精神内涵:爱与责任,照亮大山
杨凯生的扶贫摄影精神,核心在于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他不顾自己的病痛,心中只有大山里的乡亲们和孩子们。他用镜头传递着希望,让人们看到贫困地区的真实面貌,也看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物质层面的脱贫成果,如新房的建成、学校设施的改善,更展现了精神层面的蜕变。曾经沉默寡言的彭新昌,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养殖过上了好日子,变得爱笑爱说话。杨凯生用镜头捕捉到这种精神上的转变,让人们深刻理解到扶贫工作的深远意义。
他始终秉持着平等尊重的态度。拍摄时,他采用低机位,与拍摄对象平等互视,力求展现他们脸上的阳光和眼中的明亮。他的作品不是为了猎奇或博取眼球,而是为了记录历史,传递温暖,激发更多人心中的热情和爱心。
传承与影响:摄影精神,薪火相传
杨凯生的扶贫摄影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在国家博物馆、中共党史展览馆等多地展览,入展全国摄影艺术展,摄影集《山风路》也出版发行。这些作品感染了无数人,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农村教育、农村医疗,投身到扶贫事业中。
2019 年,他发起设立 “风基金”,致力于资助贫困妇女和青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爱心团队,为大山带来了希望的暖风。“风基金” 开展了多个公益项目,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杨凯生的中国扶贫摄影精神,是中国摄影人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用镜头记录历史,用爱心传递温暖,用坚持诠释责任。他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摄影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用手中的相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摄影人以他为榜样,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摄影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山深处的身影——记杨凯生的扶贫摄影创作历程
金融时报记者 安仁 / 文 杨凯生 / 摄影
这几张照片,是杨凯生于2024年11月初,在第十四次进大巴山、九进大凉山后拍摄带回来的。这些照片集中反映了那里脱贫之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面貌、新变化。
一
北京已经进入初冬,几场大风刮过,普通的冬衣已挡不住寒风。杨凯生从大巴山、大凉山回来,那里已经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唐朝诗人这样形容进入四川盆地的地理形态。四川盆地北部和汉中平原、南部与云贵高原交接处,是绵延不绝的大巴山和大凉山。大山连着大山,夹杂着细小狭长的土地。人们从这座山跨越到眼前的那座山,双脚往往要跋涉上千米落差,走上一整天。大山的阻隔犹如隔开时空的耸天屏障,使大山里的生活多少年来延续着原来的模样。历史,终将在这个时代迎来转折……
20世纪末,四川大巴山和大凉山地区,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两地的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从1995年开始,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先后开始在四川大巴山、大凉山地区的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等几个(市)县进行定点扶贫工作。工行总行以及有关分行派出了数百名扶贫干部赶赴大山之中,原行长杨凯生也因此与那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冬日里,孩子们光脚走在泥土地上,天不亮就启程去上学,彝族老乡用尽全身力气将柴担扛上肩膀,乡亲们在老屋破旧的房檐下祈盼丰收、眼神包含着期许和盼望……看在眼里,这位老银行人心中阵阵悸动。
贫困落后,体现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该从哪里着手改变呢?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父老乡亲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基础工程。”杨凯生认为:“如果贫困地区的儿童与妇女受到的关注更多一些,生活条件及教育水平更好一些,他们自身及整个地区的未来发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从根源上解决地区贫困的重要方向。”
一批批扶贫干部赶赴大山之路,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一项项壮丽的事业在淳朴的土地上开启。紧接着,大山一点点改变了模样。
在亲历和见证一场伟大变革的过程中,应该留下一些什么。年轻时就酷爱摄影的杨凯生,又背上了搁置许久的相机,他要把正在发生的宏大变革记录下来。
2024年10月28日,凉山州西昌市至金阳县的公路旁,一名彝族妇女边走边打手机。
二
2013年,杨凯生从工作岗位上卸任了,而扶贫之路还没有走完,他和工行的同事们仍旧继续着这项有意义的事业。
离开办公室的那一刻,杨凯生放心不下的事,还是要尽力帮助那些大山里的孩子。
孩子们都有冬衣吗?都能如期到校上学吗?他们的午餐吃得好不好?图书室的书够不够?
要继续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退休的当年,杨凯生和老伴一合计,购买了40万元的图书送给当地20所小学的图书馆。为此,他还专门让人找北京市的一位小学图书馆的老师帮忙,核对书目,严格把关。
为了感谢这位工行老人,当地专门设计了一枚收藏章,准备把朱红大字“杨凯生捐赠”钤印在这些书的扉页上。打量着当地送来的印章,他当即表示:“这可不行!”最后他将印章决意修改为“中国工商银行一位退休职工捐赠”。
这位退休职工心下暗自决定,那条熟悉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那之后的很多年,他一次次打包好行囊、背起相机,一次次踏上前往大山的征程。那条熟悉的路,一次次留下了新的足迹。
在扶贫攻坚的进程中,当地孩子的求学之路一点点改变了样子。这一过程,被杨凯生的镜头清晰记录。
2016年11月4日,当杨凯生他们前往通江县陈河乡的陈家坝希望小学,给孩子们送新书包时,看到孩子们映着阳光的笑脸,他写下了一则工作笔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陈家坝小学与村子之间隔着一条溪流,前些年孩子们上学,放学都要涉水而过,平日水少,有时还是干涸的,没有问题。但凡遇到下雨发水,孩子们过河就不容易了。在那样的日子里,学校里一位代课的女老师(李佐英),就背着孩子们一个个过河。这一背就背了20年。后来她被评选为最美乡村教师。前些年一场大雨冲毁了这个学校的旧校舍,工商银行援建了新校舍,并在这条河上修了一座爱心桥。从此孩子们不需要再涉水上学了,李佐英老师也不用再一个个背着孩子过河了。”
在他的镜头下,还记载着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生命之路与成长之路。
2019年,杨凯生去看一位忘年交。那是2011年的一天,他在当地卫生院考察工行扶贫成果时,恰好遇到一位工行“母婴平安工程”受益妇女,抱着襁褓之中不足半岁的孩子体检,杨凯生按下了快门,记下了当年的一幕。此后,他每年都探望这对母女。在小女孩8岁的时候,这位工行老人又来看她了。小女孩指着衣服上的“清华”两个字,自信地说出了她的理想。这位工行老人欣慰得眼角红润,“从不到一岁,直到现在孩子小学都快毕业了,我可以说是看着她一年年成长起来,这对我是一种非常大的触动。”
2024年10月28日,凉山州金阳县东山社区。86岁的阿的鲁满老人和62岁的吉伙什清边晒太阳边聊天。
三
2015年11月23日,中央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国、全世界郑重宣告要向贫穷展开最后的决战,彻底甩掉绝对贫困的帽子。
杨凯生的摄影作品,成了这场决战中一些场景最真实的记录。一张张来自大山深处,触动人心的摄影作品传播开来,照片中的幕幕往事感染着更多的人。他多次去企业、高校等单位,通过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影像,宣讲脱贫攻坚的意义及成就。许多人被感动了,许多人开始投入这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攻坚战之中。
2019年12月21日,《风——在大巴山大凉山中的杨凯生》扶贫摄影展在北京开幕。当天,来了很多人,围拢在他的摄影作品前。人们看到,他的镜头里有彝族妇女勒尔伍西从旧居到新居的乔迁之喜;有90岁高龄的文高才老人,从愁苦的生活中走出,在大山的变革中绽露出笑容……透过杨凯生的摄影作品,人们得以窥探大山里最真实的样貌,不少人从而开始关注农村教育、农村医疗,成为杨凯生的同路人。
人们问他:“你的照片里反映的是相对贫穷、困难的地方,为什么人们都面带笑容?”
杨凯生说:“我这么多年去当地,和老乡们都成了朋友,我也经常给他们看我拍的照片,我更多的是想表现他们脸上的阳光、眼睛里的明亮。拍摄时,我力图采用低机位,在和他们平等互视中就有了更多的相互尊重。”
家住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的彭新昌,是杨凯生的老朋友。“您什么时候再来,我给您宰黑鸡吃。”春节前夕收到的这条信息,令杨凯生回忆起初识老彭时的模样——那时他窝在老屋的屋檐下,沉默不语。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深入,老彭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通过饲养黄羊和肉鸡,生活一点点改善,人了变了样。他爱笑了、爱说话了,完全不是当年屋檐下木讷的老彭。2016年11月,杨凯生再访南江县,当时集中搬迁点的新房子已经盖好。杨凯生说:“快搬吧,新房子多好啊。”老彭与他开起了玩笑,“家里的猫到新房子就抓不到老鼠了。”
“扶贫攻坚的成果,有些是物质层面的,有些是精神层面的。”杨凯生说。
在杨凯生眼里,虽然扶贫公益摄影需要记录“贫”,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扶贫摄影不是简单为了猎奇和博取观众眼球,更不是片面聚焦痛苦、反映贫困和落后。自从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扶贫摄影应该记录和传播的是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应该秉持着定格历史的出发点,记录这些年的进步与发展。记录这些历史性画面的初衷是要让更多人受触动、受感染,从而燃起更多人心中的那些热情和爱心。”
“通过亲身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我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进程。把它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留给历史,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自己的拍摄能成为扶贫攻坚这幅多彩画卷上的一块拼图。”
2024年10月23日,四川万源市石塘镇石塘学校童心港湾。5岁女孩杨萌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四
很多人心中的热情,通过来自大山深处的光影被点燃。走的人多了,大地上就会出现更宽广的道路。
2019年,摄影展开幕的当天。由杨凯生等人发起设立的“风基金”正式成立。这是杨凯生和一些爱心人士自己捐款组建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下的一个专项基金,“风基金”主要关注大凉山、大巴山贫困妇女及贫困青少年,所募资金主要用于资助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四个(市)县开展的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公益项目。
越来越多的人,决定与他们携手并肩,一起走上这条大山上的爱心之路,为大山带来一阵阵暖风。
自成立以来,风基金相继开展了“风雨同舟河南助学金项目”“金阳县、通江县爱心食堂项目”“南江县电教设备更新项目”“万源市妇幼保健诊疗提升项目”等以及乡村教育亟须的各类项目,累计支出数百万元。在这些帮助下,当地一些学生得到了有效资助、妇幼健康保障水平提高、教学设施增多了、办学条件改善了,教学质量提升了。
2020年,工商银行总行对口的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四个(市)县,全部脱贫摘帽。
杨凯生的扶贫摄影作品还先后在国家博物馆、中共党史展览馆、中国农业展览馆等处展览,也入展了全国摄影艺术展。
2023年3月,杨凯生在大凉山大巴山扶贫路上集腋成裘的摄影集《山风路》一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人们得以通过影集,看到那条通往大山之路的真实样貌。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摄影杂志社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出“用阅读点亮生活,用书籍传递爱心”,每购买一本《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即代表杨凯生向“风基金”捐赠10元,继续用于乡村教育帮扶。
山还是那座山,但那些路、那些风、那些人,却已改换了模样。
2024年10月21日,四川通江县公山镇公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进行接力赛跑。
五
“我相信照片能记录或明亮或暗淡的光影;能传载或高亢或低沉的声音;能展现或已发生或终将发生的历史。”这是杨凯生在自己的摄影作品集中留下的一句话,也是他走遍大山每个角落,一直秉承的理念。
当年扛着相机走在山路上的这位工行退休员工,已进入了古稀之年。更令人感佩的是,在连续进入大巴山、大凉山的十多年间,他曾经历了五次大手术,至今仍在与肿瘤做着顽强的抗争。如今,每次上山,他都会感到更吃力了一些。回首大山,杨凯生慨然:“身体不如以前了,但只要还能上山,还能爬坡,还能过坎,我每年还都会坚持回去看看,要继续为当地的父老乡亲,为那里的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要继续用我的相机,把那里的发展变化记录下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商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和要求,立足“当地所需、工行所能”,动员全行上下积极参与扶贫事业。仅在定点扶贫的四川大巴山、大凉山地区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四个(市)县,总行累计派出扶贫干部106人,有关分行向当地派出了更多的驻村扶贫干部。工行在这四个(市)县累计投放贷款已近200亿元,捐赠资金也已近10亿元,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可持续的扶贫模式。
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山里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被无数双脚踏得越来越宽、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