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田彬聊文学七十八之《文学的地方色彩》(332)
【文仙雅阁】微摄·摄影号
总第4746期
文学的地方色彩
文/田彬
影片《骆驼祥子》的创作、摄制人员名单中,列入了“风俗顾问”的名字。当顾问的,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原著的“北京味”实在太浓了,到处涉及旧北京特有的民俗民情。比如祥子逛 天桥,那场面,那色彩,那音响,只有“老北京”才能充分领略并如实再现。
老舍是“老北京”。他说:“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骆驼祥子》中,即使是烈日暴雨、黄沙灰云,也带有北京的独特印记。
他是这样描写祥子和虎妞所住的大杂院的夏日“晚餐”的:“直到太阳快落,男人与孩子们才陆续的回来,这时候院中有了墙影与一些凉风,而屋里圈着一天的热气,象些火笼;大家都在院中坐着,等着妇女们做饭。此刻,院中非常热闹,好象是个没有货物的集市。大家都受了一天的热,红着眼珠,没有好脾气,肚气又饿,更个个急叉白脸。一句话不对路,有的便要打孩子,有的便要打老婆;即使打不起来,也骂个痛快。这样闹哄,一直到大家都吃过饭。”
同样是夏日晚暮,鲁迅笔下的浙东农村,情味就很不一样: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坟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而周立波绘制的湖南新农村禾场歇凉的图景,又给人以清新之感:“太阳落山了,一阵阵晚风,把一天的炎热收去了。各家都吃过夜饭,男女大小洗完澡,穿着素素净净的衣裳,搬出凉床子,在禾场上歇凉。四到八处,只听见薄扇拍在脚杆子的声音,人们都在赶坟子。小孩子们有的蹲在竹凉床子上,听老人们讲故事,有的仰脸指点天上的星光。”
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这类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景、风俗画、真是象清溪中的鱼儿,一探手就摸得着。这些作品里人物的气质脾性,也往往染有本乡本土的味儿。文学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文学作品的地方色彩来自于生活,又可以而且应当比生活更典型、更有味。鲁迅曾说过,越有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就越有世界性。这是因为,具有地方性即地方色彩的作品,总是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民族风格。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
【作者简介】
田彬,1950年生,内蒙古武川县人,中共党员,文学一级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6年12月参加工作,入职内蒙古水利厅驻清水河水利专业队,1969年调武川县广播站当编辑,1973年调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当专业记者,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历任内蒙古广播电视报主编、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广播电视厅文艺部副主任、内蒙古日报社经营管理处处长、内蒙古日报社新闻研究所所长、内蒙古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正处级)、机关事务中心主任兼内蒙古小环球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老干处处长等职。2000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
作品来源:田彬先生微信公众号《疯长的茅草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