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田彬聊文学八十二之《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346)
【文仙雅阁】微摄·摄影号
总第4760期
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
文/田彬
解放前,漫画家张乐平目睹旧上海流浪儿童的生活情景,痛心疾首,决心把这些苦孩子的悲惨遭遇画出来,控诉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于是,他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在报纸上连载以后,立即引起了强烈而广泛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动人而有趣的故事。有家报纸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家有七个孩子,他们看到《三毛流浪记》后,全家人都非常难过:有的不肯去吃稀饭;有的要把自己身上的毛线背心脱下来,送给画里的“三毛”,一个看见画里的三毛因为打碎瓶子挨了打,马上去找来一个瓶子,要代他赔给店老板。
这样的事情非常多。一位小朋友在日历纸上写道:“我每天最喜欢看《三毛流浪记》,昨天看到三毛被学校开除了,怪可怜的,请大家帮助他重新回到学校去。”有个小朋友看到三毛在厂里印纸头,印一千张只够买一只大饼,手也印肿了,就把姐姐给他买大饼的钱寄给了画家张乐平;一位叫“大毛”的孩子,看到漫画中的三毛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缩发抖的样子,随信寄去了缝制棉衣的衣料、棉絮和夹里。有的小朋友不忍心再看三毛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恳切要求把三毛接到他家去住。扬州的一位店员为三毛缝制了一双小鞋。杭州的一位大学生为三毛编结了一件绒线小背心。有一次,张乐平因故三天未画三毛,苏州的一位二年级小学生就来信询问:“我三天没看见三毛,我非常记挂他,他到哪儿去了?到底是饿死了、冻死了,还是上学去了?请你明白告诉我。”在张乐平爷爷的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一些读者寄给三毛的小绒衣、小鞋子、小袜子。这一件件礼品,一个个故事,说明了作者与读者、创作与欣赏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
“三毛”本是张乐平爷爷笔下创作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算起来现在三毛也该有七八十多岁了。但在张乐平的笔下,“三毛”永远是一个不会长大的孩子,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心目中,“三毛”更成了一个实有其人,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亲密伙伴。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长、老师,一个个都伸出手来,给三毛以真切的同情、支持和帮助。《三毛流浪记》使人们更加痛恨旧社会的反动统治,更加同情三毛所代表的苦难少年儿童的命运。请看,一部优秀作品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多么巨大啊!
【作者简介】
田彬,1950年生,内蒙古武川县人,中共党员,文学一级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6年12月参加工作,入职内蒙古水利厅驻清水河水利专业队,1969年调武川县广播站当编辑,1973年调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当专业记者,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历任内蒙古广播电视报主编、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广播电视厅文艺部副主任、内蒙古日报社经营管理处处长、内蒙古日报社新闻研究所所长、内蒙古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正处级)、机关事务中心主任兼内蒙古小环球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老干处处长等职。2000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
作品来源:田彬先生微信公众号《疯长的茅草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