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微摄2025春节聚焦|北京十三陵给世界的中国年味
何世红 / 图文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华夏儿女情感的寄托与文化传承的纽带。2025 年 1 月 18 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一场由中视协视听传播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影视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送文化到基层” 活动,为这里的乡亲们带来了一场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生动诠释了中国春节的魅力与传统文化的价值。
活动当天,30 多位艺术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原副主任、中国视协视听节目传播委员会会长谷云龙,国家广电总局阅评小组副组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影视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会长陈真的带领下,走进十三陵镇。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将艺术的甘霖洒向乡村,为乡亲们的春节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政府王超镇长代表镇党委、镇政府欢迎艺术家的到来,并向艺术家们介绍了十三陵镇打造文化艺术产业的新举措。在镇政府文化艺术中心,众多艺术家联袂创作国画作品 “春满人间”,罗勤、崔泽培、李燕生等知名艺术家挥毫泼墨,共同描绘祖国的美好山河,展示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景。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对新春的美好祝福,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蓬勃生机。
而写春联送 “福” 字环节,则将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在下囗村活动现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鲁继祯、张作龙等书法名家,以及周培玉、崔玮等文化艺术界人士,纷纷挥笔书写寓意吉祥的春联。他们的笔触或遒劲有力,或柔美飘逸,每一幅春联都饱含着对乡亲们的美好祝愿。一幅幅喜庆的春联和福字,不仅装点了乡村的门庭,更让乡亲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这些春联,作为春节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贴春联、送福字等习俗,更是源远流长。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是为了驱邪避灾,后来逐渐演变为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贴上春联,寓意着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福字,无论是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使得春节的年味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的意义远不止于欢庆节日。它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在春节前夕踏上归乡之路,与家人共度佳节。这种对家庭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念和亲情纽带。同时,春节也是社交的重要场合,人们走亲访友、互赠礼物,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礼仪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弘扬。
此次 “送文化到基层” 活动,不仅为乡亲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它让乡亲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样的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北京十三陵镇的这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年味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递,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让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中国年味传遍大江南北。
十三陵镇政府镇长王超:十三陵镇将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
2025年1月18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政府文化艺术中心,十三陵镇政府镇长王超向“送文化到基层”活动的30多为艺术家介绍了十三陵镇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的情况。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正站在发展的新起点,向着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的宏伟目标迈进。这一规划不仅承载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蕴含着推动区域全面发展的深刻愿景。
为实现这一目标,昌平区政府携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精心编制了《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国土空间规划(2021 年 —2035 年)》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组团 CP00 - 0101 ~ 0103 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1 年 —2035 年)》,犹如为十三陵镇的未来发展绘制了一幅详尽而宏伟的蓝图。
从规划的空间布局来看,十三陵镇的规划范围广泛且细致。总面积达 166.53 平方公里,其中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面积 158.84 平方公里,涵盖新城单元与十三陵镇乡单元,下辖众多行政村与社区。而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 14.73 平方公里,巧妙地涉及两个镇街,这样的规划布局既充分考虑了镇域的整体发展,又兼顾了各区域的功能特色与协同发展。
十三陵镇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昌平区西北部,距离北京德胜门西北 38 公里,且南部小部分处于昌平新城,是十三陵门户区的关键部分。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依据规划,到 2035 年,镇域常住人口规模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都将有合理且科学的布局,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空间,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在街区层面,十三陵组团 CP00 - 0101 ~ 0103 的规划更是亮点纷呈。其范围明确,北至虎峪山脚下,南至京通线铁路,东至京新高速与京银路,西至八达岭奥特莱斯,涵盖 3 个街区及 9 个行政村。规划目标是打造集文化服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功能融合的文化地标区域,致力于成为全球明文化交流基地、科创与文化产业转化区以及高质量生态宜居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对十三陵镇资源优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
十三陵镇之所以具备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的潜力,其核心在于境内的明十三陵。这座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占地面积广阔,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且保存较为完整。从 1409 年明成祖朱棣长陵的营建,到 1644 年崇祯朱由检思陵的落成,历经 200 多年,见证了近 600 年的历史沧桑。这里不仅埋葬着众多皇帝、皇后、皇贵妃等,还有众多附属建筑,展现出皇家陵寝的雄伟气势与尊崇地位。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明十三陵在 1961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其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明十三陵所承载的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能够吸引全球目光,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明朝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以明文化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将为十三陵镇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就业与经济繁荣。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能推动科创与文化产业的转化,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十三陵镇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苹果、樱桃等,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特色支撑。将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观光、采摘等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游客的吸引力。
十三陵镇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的规划,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让十三陵镇成为展示中国历史文化魅力与现代发展活力的璀璨名片。
中视协视听传播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影视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2025年1月18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图片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