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内蒙古摄影史》第一集内蒙古摄影六十年回顾——内蒙古最早摄影家田清波先生
【文仙雅阁】微摄·摄影号
第798期总第5029期
比利时传教士、蒙古学者、摄影家田清波
《内蒙古摄影史》
第一集
内蒙古摄影六十年回顾
—— 内蒙古最早摄影家田清波先生
作者:额博
2002年6月份,我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撰写《内蒙古摄影史》。摄影术最早传入内蒙古的记截是民国初年归化城大北街的“豫芳照相馆”。为了考证摄影术最早进入内蒙古的年代时间,我每天跑档案馆,泡内蒙古图书馆,查找清末民初有关内蒙古的画册、《良友画报》等民国时期的书报资料。
有一天我在走廊碰上了图书馆馆长李晓秋,我和馆长聊起为《内蒙古摄影史》正在馆里查找内蒙古的老照片资料。李馆长告诉我,绥远省图书馆50年代移交过来一百多幅玻璃底板的老照片,让我找馆员白燎原考证老照片的年代。我找到白燎原,他拿出一个满是尘土的盒子,里面的玻璃底片有些破损,底片粘连在一起,馆里也没有修复玻璃底片的技师,这些老底片一直封存在档案柜里。我听后十分激动,立刻承接下修复玻璃底片的任务,并向白燎原承诺修好底片,为图书馆洗一套六寸照片存档。
我将底片拿回《内蒙古画报》社,先用硫代硫酸纳水浸泡,用酒精清除底片上污渍后,经过我精心处理,底片完好率达百分之九十。我亲手将百年珍贵的老底片用专业手段修复好,洗了两套照片,送内蒙古图书馆一套,我自己留了一套。
我经认真研究辨认这些老照片,图片上的蒙古男人留着长辫子,女人头戴鄂尔多斯部华美的头饰,内容是鄂尔多斯蒙古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反映西部蒙古人在天主教堂从事宗教活动场面。老底片是德国阿克发超薄玻璃干板,也有一些是4X5赛络络胶片。照片构图考究,曝光准确,内容丰富,底片冲洗的很干净。拍这些照片的摄影师,无疑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摄影师。
田清波的座骥是一匹鄂尔多斯乌审走马。
鄂尔多斯,屹立在荒原上的一座巍峨的佛塔。鄂尔多斯地区的传统宗教是喇嘛教,但是到了清末,天主教开始在此地传播。田清波摄影
城川城堡。可以看到,这座城堡和内地的城堡很不一样,城墙高大雄浑,但是城门却很小,也并不美观,这应该是当当时蒙古城堡的样式。田清波摄影
从事宗教活动的蒙古人信教群众。田清波摄影
鄂尔多斯,城川的房子多是土坯垒成的,房顶覆盖茅草。因为当地石头很少,所以很少能够看到石头建造的房子。田清波摄影
鄂尔多斯城川的入口处,有两个荷枪实弹的伙子在守卫着。当时的鄂尔多斯地处偏远,社会动荡,为了保卫家园,教堂把村子修建成坚固的城堡,武装起教民用来防卫城川牧民和教堂。田清波摄影
鄂尔多斯婚礼。田清波摄影
鄂尔多斯信仰天主教的蒙古家族。田清波摄影
为了搞清照片的出处,我根据照片内容决定先去鄂尔多斯考察。为了纪录寻找老照片的过程,我邀上内蒙古电视台导演阿拉木斯,带上摄像师踏上寻访老照片之路。
经事先了解,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有一支信仰天主教的蒙古人。我们由前旗统战部长引导,找到了前旗天主教会九十多岁的马牧师。我拿出老照片让马老牧师辨认,马牧师十分惊喜地认出其中一幅《手提奶桶的蒙古妇女》的照片,正是马牧师的母亲。其中一幅《鄂尔多斯贵族家庭》的合影照,是马牧师三岁时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照。马牧师看完照片后,为我们讲了这些老照片后面的故事。
城川天主教牧师田青波,不仅是位虔诚的天主教牧师,还是精通蒙文、蒙语的文学家,摄影家。田清波在传教之余,常用一台德国“纳格”照相机为城川的教民拍摄照片。三十年代底城川地区是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要地,常发生武装冲突,教堂已无法正常开展宗教活动。田青波便应邀到燕京大学担任教授。田青波临行前将“纳格”照相机留给了马牧师的父亲。前几年这台老相机,让陕北定边的文物贩子连哄带骗地收走。自此我将这批内蒙古珍贵的百年老照片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我们从前旗回呼,经查阅有关内蒙古传教士的资料,与内大蒙古学家了解,逐渐对田青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田青波,比利时人,又名昂突瓦耐·莫斯特尔,生于1881年比利时一个信仰天主教的中产阶层家庭。1905年田青波从比利时神学院毕业,开始投身传教生涯。
田青波少年时代最喜欢读《马可波罗游记》,因此,十分向往神秘而古老的中国。梵蒂冈教廷用清廷向西方列强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建教堂,传播天主教。田青波为了来中国当传教士,自学了汉语、蒙古语。他向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申请到中国蒙古地区传教。教会遂了他的心愿,他便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前旗传播天主教。
田清波作为西方人,闯入笃信佛教、召庙林立的内蒙古地区传播天主教,最初的困难可想而知。田清波为了在内蒙古地区传播天主教,他学会骑马,穿蒙古袍,说蒙古语,懂蒙古礼节。在鄂尔多斯,入乡随俗,尊敬蒙古人的信仰;用蒙语与当地牧民交流,住蒙古包,吃蒙古饭,与蒙古王公喇嘛,农牧民交朋友。他从欧洲带来些稀罕物件,如“八音盒”“望远镜”“钟表”鼻烟壶等物品赠送给王爷、福晋;用清政府赔款购置了大量的草场土地,帮助贫困的牧民和孤寡老人。他还收养孤儿弃儿、残孤老人,用西药为牧民治病。于是逐渐地赢得了当地王公、牧民的信任。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与陕西定边县交界,土匪盗贼,散兵游勇常袭扰蒙地边民。田清波购买了武器,武装青壮牧民建立起了护教队。蒙古民族有宽广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逐渐被真诚慈善的田青波所感动,天主教被一部分王公牧民接受。
田青波在城川建起一座宽敞高大的哥特式教堂,很快将教民发展到上百人。田清波性格和蔼,尊老爱幼,尊重蒙古习俗,饭前敬天祭火,进蒙古包向老人敬鼻烟。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很快就受到蒙古人的喜爱。
田青波在传教之余,对鄂尔多斯民间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骑上马深入萨拉乌素河流域,在牧区记录鄂尔多斯民间故事,收集民间故事。为了真实纪录鄂尔多斯及蒙古地区的风俗人情,购买了一台德国“纳格”高级照相机,并去包头照相馆学会了冲印照片的技术。田青波还从杭锦旗坐船远到河套,阿拉善地区传教,考察这些地区的社会风貌,宗教民情。
陕北商贩在城川城外的商品交易市场。田清波摄影
穿盛装出席婚礼的城川妇女。田清波摄影
传教士与蒙古族妇女与儿童。田清波摄影
做奶食品的鄂尔多斯妇女。田清波摄影
城川南门外农畜贸易市场。田清波摄影
信仰天主教的鄂尔多斯妇女。田清波摄影
成吉思汗八白室。田清波摄影
王爷府。田清波摄影
城川教堂外的蒙古族教民。田清波摄影
田青波在内蒙古西部拍摄了大量反映蒙汉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的照片。他拍摄的照片,为后人了解内蒙古牧区的风俗民情、教堂医院、育婴堂等留下了许多图片资料。田清波拍摄的摄影图片,影像清晰,构图考究,曝光准确,冲洗精细,经过100多年战火,颠沛流离,至今影像素质都非常好,田清波不仅是虔诚的天主教牧师,而且是位博学的蒙古学家,卓越的摄影家。
抗日战争期间鄂尔多斯城川地区,是延安北方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傅作义部陈长捷的部队盘踞在鄂尔多斯地区,不仅对我后方是个威胁,还经常欺压鄂尔多斯的王公蒙民,强行开垦敖包圣地,引起鄂尔多斯王公和牧民极大的愤怒,最终暴发了“鄂尔多斯事件”。
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延安战略后方的安全,派王震将军率领359旅经激烈争夺,占领了鄂尔多斯城川的南部地区。田青波因城川地区的战乱,应司徒雷登邀请到北京燕京大学任教授。延安内蒙古工委主任高岗,将延安民族学院搬迁到城川天主教堂。乌兰夫担任教育长,王铎,刘景平,克力更为教员。学员中有布赫,云照光,云世英,塔拉,陈炳宇,潮乐濛,寒峰,云北峰,乌兰,云丽文,云青,云曙碧,云曙芬,仁斌,墨志清等一批优秀革命人材。
田清波后来长期在北京燕京大学从事教育、蒙古学研究,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当教授。田青波对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有深入的研究,先后著有《鄂多斯蒙古方言》《鄂尔多斯民间文学》等,从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后成为蒙古学专家。他对鄂尔多斯蒙古语言,民间文学均取得很大成就,成为蒙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田青波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他留下的百幅反映鄂尔多斯的老照片,为今天人们了解,研究鄂尔多斯蒙古部落民俗,宗教信仰,提供了真实的图片资料。
解放后,城川教堂改建为城川公社小学校,后为扩大学校教学楼将教堂拆除。鄂前旗为了满足广大信教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需求,在城川镇西边建了一座新教堂。鄂尔多斯市为了传承革命历史,弘扬延安革命精神,在城川教堂原址建起了“延安民族学院革命纪念馆”,城川镇成为内蒙古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鄂尔多斯妇女制作奶制品。田清波摄影
鄂尔多斯母亲女儿孩子一家。田清波摄影
鄂尔多斯信仰天主教的蒙古家族。田清波摄影
鄂尔多斯信仰天主教的蒙古家族。田清波摄影
城川老夫妻。田清波摄影
骑马的蒙古族少年。田清波摄影
聊天的三位鄂尔多斯妇女。田清波摄影
额博陪同原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观看由田清波鄂尔多斯老照片展览
《额博老照片展览》在茶叶之路博物馆开展,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单学文,乌恩奇,内蒙古艺术剧院党组书记李莉,著名作家邓九刚,李悦,书法家郭瑞金在范玖子,额博的陪同下观看老照片影展。
来源:紫月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