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启,将持续至8月11日。本次展览汇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7个亚洲国家,以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伙伴的451件文物艺术精品。据悉,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由亚洲各国共同参与并通力合作的亚洲文明专题展览,其参展国家数量、文物数量和精致程度均前所未有,其豪华到令人咂舌的“全明星”阵容,以前所未有的气魄震撼着所有人的心。
据了解,本次展览汇集展品451余件,包括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叙利亚、土库曼斯坦、阿联酋等亚洲国家文物精品,另特邀希腊、埃及文物参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展览旨在通过文化遗产讲述各国文明故事,为亚洲各国相互交流、展示、沟通、了解搭建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展览能把亚洲文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能体现亚洲文明的源远流长、多元共生、古今相通。”据悉,展览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为主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美成在久 日出东方”,主要以文物艺术品为载体凸显各国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华文明,诠释亚洲是人类文明之源。
第二部分“美在通途 行久致远”,主要展示中国汉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和亚洲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物艺术品,表现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通过丝绸之路建立的经贸文化联系,彰显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第三部分“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展示中国与亚洲各国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情况,携手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第四部分“美人之美 礼尚往来”,展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与亚洲各国领导人外交活动中受赠的礼品,展现新中国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
步入展厅,超大弧形投影屏幕让亚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扑面而来。也让观众迫不及待地走近文物,开启亚洲文明之旅,感受亚洲文明的厚重与多元,交流与互鉴。在亚美尼亚展示区,一只釉陶盘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其中央装饰的人面神兽飞舞,沿着盘子口沿装饰了一圈如柳条般的植物纹,整体流畅且动感强烈。釉陶是古玻璃的前身,它的制作技术源于两河流域,在古埃及发展至顶峰。这只公元10至11世纪的彩陶盘是亚美尼亚阿尼遗址出土的,现藏于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
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流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中国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以及瓷器、丝绸等的使用,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桑蚕和农耕。展览中的清代焦秉贞《耕织图》册页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焦秉贞奉康熙旨,依楼璹《耕织图》样,用西洋画法绘制了耕、织图各二十三张后,康熙亲自为其作序作诗,命刻板印发。《耕织图》是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展览中的中国文物涉及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多个时期,例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商代刻辞卜甲,西周“四十三年逨”铜鼎,战国“曾侯乙”铜尊盘,秦朝铜诏铁权,汉代铁农具,唐代彩绘乐舞陶女俑,元代赵孟頫行书《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卷》,明代《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