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幸福人生讲座》连载一百一十整(43)
(微摄·总第5116期)
《幸福人生讲座》连载一百一十整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有过失,我们有责任去规劝。这个“亲”我们也可以作一下延伸,你所有的亲人、朋友有过失,我们都有责任去规劝。这句经文非常精辟,它不只告诉我们劝诫亲人是我们的本分,连方法、态度,甚至于劝诫的时机都帮我们点了出来。
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四点:第一是存心,第二要注意时机,第三要注意态度跟方法,第四还要很有耐性。劝一个人也不容易,需要你很有修养。有没有人,当场劝,他当场就改过的?假如有,你一定要介绍他给我认识,因为他可能是颜渊转世。因为颜渊做到什么?“不二过”。现在还有这样的人,一定要叫他出来弘扬传统文化。一般成年人因为很多行为都不是一天两天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经冻了那么久,你那个火要慢慢烤它才会融化。
所以,我们劝诫亲友,要先观照自己的存心,一定是要一颗念念为对方好的心,而不是一种控制,“你就是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行。”假如我们是这种控制的态度,一种强势的态度,可能就会出现反效果。劝别人劝到吵起来,甚至于让对方恼羞成怒,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劝诫他的真正目的。所以,时时要记住我们是希望他更好。当这一份心很坚定的时候,方法、态度自然而然会去修正。
像我在教书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喜欢过来告状。我就会问:“你现在讲这个同学哪里没做好,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来告诉老师?是幸灾乐祸还是真的想要这个同学改过?”然后我接着跟他说:“假如你真正希望这个同学改过,那你自己去跟他讲,不用老师来讲。不过前提是,你要有很好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比方说,全班都学过《弟子规》,《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一个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觉得诚惶诚恐;面对别人的规劝,会觉得感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全班都有这样的态度,这位同学过去规劝另外一个同学,他们就能够互相成就、感谢,另外一个同学就会跟他鞠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孩子懂得去规劝别人,也懂得接受别人的规劝,这样的态度都会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助力。所以,劝别人第一个要先注意存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