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金融作家|《十年百序——阎雪君序言集》
金融作协主席阎雪君在过去十年中,为全国120多位作家的作品撰写序言,创下了文学界的记录。这一创作成果不仅展示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作家的支持,也体现了他在推动文学事业发展方面的贡献。
阎雪君的《序言集》共计近60万字,预计不久将结集出版。这部作品将汇聚他为不同作家所写的序言,反映出各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也将为读者提供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通过这些序言,阎雪君不仅为作家们的作品增添了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背景和解读,有助于提升作品的阅读体验。
这一集结出版的举措,无疑将成为文学界的一大亮点,期待它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也希望阎雪君先生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为文学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何世红
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金融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阎雪君
阎雪君简介
阎雪君,山西大同人,现任金融作家协会主席,金融文联副主席,正高级职称: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兼任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山西阳高县制药厂、中国农业银行阳高县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大同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大同市农村信用合作管理处、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中国金融工会、中国金融文联任职。18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在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作品500多万字,其中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面对面还想你》《性命攸关》《天是爹来地是娘》等6部,长篇报告文学60多篇等;同时发表各种金融类调研等作品200多万字。主编《中国金融文学》杂志、《中国金融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一二三卷)、《当代金融文学精选》丛书(12卷)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论,称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金融特色。多次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金融系统有关单位等进行文学创作讲座。
《阎雪君序文集》 目录
(上集)
一、星星点灯 ——山东金融文学集《银星璀璨》序
二、真情象草原一样广阔 ——王铁果长篇小说《他从草原来》序
三、情满信合路 ——周邦彦纪实文学《信合集》序
四、壮丽的中国金融事业需要记载和讴歌 ——《中国金融文学奖获奖作品》序
五叩响心灵的“百灵鸟” ——丁纯蓝报告文学集《飞越歌谣的百灵鸟》序
六、文以载道,辞以情发 ——高中自报告文学《高振霄文集》序
七、为了这片热土 ——《中国金融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集》序
八、如花似水 ——苏扬散文诗集《青鸟》序
九、中华民族永远需要英雄 ——郑兴侨长篇小说《喋血升谷坡》序
十、乡恋 ——王张应散文集《一个人和他的乡恋》序
十一、笃静守真,不忘初心 ——王炜炜长篇小说《黑白蝶》序
十二、天涯蕙兰咏绝唱 ——兰溪散文集《梦回兰园》序
十三、绿叶对根的情意 ——武举先生诗集《雨枫诗选》序
十四、风雨润物细无声 ——冯衍华长篇小说《细雨无声》序
十五、爱有几分能说清楚 ——康信明文集《相爱容易相处难》序
十六、向海而立,弄潮而兴 ——广西金融文学作品集《金泉叮咚》序
十七、从古典文学中探寻现代写作元素 ——郑雪散文集《光风霁月》序
十八、可亲可敬的“娘家人” ——冯衍华长篇小说《工会主席》序
十九、穿越金融的历史长河 ——谭锦旭报告文学《中国金融风云》序
二十、玉洁明清 见证初心 ——胡玉明报告文学集《沉醉金融工会》序
二十一、一生为“平凡”唱赞歌 ——刘道惠《超柜时代的服务转型》序
二十二、金蛇狂舞 ——徐建华长篇小说《资本的血》序
二十三、诗意的人生洒满阳光 ——王鹏诗集《沐浴阳光》序
二十四、为了一个梦想 ——吴晨光散文集《徘徊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序
二十五、淘尽狂沙始成金 ——江月长篇小说《趟过流金河》序
二十六、她在金色的阳光下起舞 ——胡玲玲散文集《一窗暖阳》序
二十七、历史见证 ——邢涛长篇小说《历史告诉未来》序
二十八、因为性命攸关,所以生生不息
—— 阎雪君长篇小说《性命攸关》自序
二十九、直挂云帆济沧海 ——贾善耕柴洪德文学作品集《银海帆歌》序
三十、银河奔腾 ——李冬顺长篇小说《银色人生》(第二部)序
三十一、立志在石头上刻出春天的绿色 ——石志藏散文集《木质村庄》序
三十二、灿烂如锦 ——喻灿锦散文集《湘西姑娘》序
三十三、辽阔的黑土地上旋起一股清新的大风 ——刘世胜散文集《穿越红尘》序
三十四、她在美丽的翠海边寻梦 ——陶化玺散文集《翠海拾梦》序
三十五、初心是成长的太阳 ——李翠儒《交给太阳》序
三十六、陌上花开香自来 ——刘存玲散文集《陌上花开》序
三十七、开创中国信合事业的“大同世界” ——《大同农商行书画作品集》序
三十八、为什么他手捧黑土常含着泪水
——吕维彬随笔集《黑土恋——第一书记驻村记》序
三十九、十载清诗踱人生
——李玉伟诗集《微尘痕迹》总序
四十、洞庭湖上飘来大风歌
——李国峰的诗集《洞庭风歌》序
四十一、生命的本色
——张力云诗集《青青陌上草》序
四十二、母亲的故事
——邹小燕长篇小说《雪儿》序
四十三、一部文化精准扶贫的好教材 ——刘绍清纪实文学《大一这年》序
四十四、一晌青春见诗情 ——朱承或文学作品《青春都一晌》书评
四十五、亦幻亦真的美人鱼 ——评王继霞小说集《玉泉河的美人鱼》
四十六、遥看草色风雅颂
——《草色遥看·诗经里的植物》序
四十七、血色洞庭燃烧的激情 ——胡玉明长篇小说《血色洞庭忆春江》序
四十八、唱响黄天后土的时代大风 ——黄天顺长篇小说《慷慨悲歌》序
四十九、晔如蓝天散彩虹 ——蓝虹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序
(下集)
五十、一片心灵栖息的家园 ——叶林散文集《岁月之痕》序
五十一、《跬步致千里》 ——范学华散文集《步行者》序
五十二、原来他竟是这样的一个人 ——张圣宝随笔集《自强不息》序
五十三、谁家“雏燕”衔“樊花” ——樊艳萍诗词集《雏燕集》、散文集《一树繁花》序
五十四、热爱让我激情澎湃 ——湘洋散文集《我的写作之路》序
五十五、金融界的“巴山松” ——周依春散文集《流淌的心曲》序
五十六、此生恨不生广西 ——广西金融文学作品集《泉水叮咚》(二)序
五十七、大唐无处不飞花 ——唐飞花诗集《诗绣长安》序
五十八、了然于心的农信情怀 ——阮了然微电影文学剧本《我们的故事》序
五十九、一个与书结缘的金融人 ——毛志辉散文集《书旅屐痕》序
六十、善良是世界的底色 ——李立随笔集《润物有声》序
六十一、他从草原来带着兰花草 ——郭强诗集《涛声不息的岁月》序
六十二、龙驹追梦 ——张奎报告文学集《爱倾扶贫路》序
六十三、清泉倒映高天那一抹蓝 ——蓝泉纪实文学《跨越世纪的怀念》序
六十四、小“三件”套着大情怀 ——陈益鹏文集(三卷)总序
六十五、共情中我们命运相逢 ——方磊纪实文学《逐》序
六十六、文明源头扬芬芳 ——胡玉明纪实文学集《上古史诗》序
六十七、连谓让金融与文学“联袂” ——吕连谓长篇小说《七寨一条龙》序
六十八、春天的芭蕾 ——刘洁散文集《路过》序
六十九、红旗指引征程 ——欧阳明长篇纪实文学《红旗在前》序
七十、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蒙广盛报告文学《驻村日记》序
七十一、好一条金色的历史长河 ——谭炳旭纪实文集《中国金融文学史年表》序
七十二、凌然的银色人生 ——凌然长篇小说《奔腾的银河》序
七十三、谁读谁就能感受到正能量 ——高中自散文集《圆来如此》序言
七十四、浓缩的真是精华 ——符浩勇短篇小说集《苏醒的腊月》评论
七十五、“金子”都是“铁打”出来的 ——常江散文集《一起打铁到八十》序
七十六、木棉花开得“牛” ——牛兰文集《木棉花开》序
七十七、他在石碌碡下昂起头 ——赵拴堂散文集《留下真情从头说》序
七十八、梦远 ——邓德林诗集《梦远行舟》序
评论
八十、文字也能抓“铁”有痕
—— 冯衍华中短篇小说集《铁算盘》序
八十一、冰雪相看有此君
——吴文茹读阎雪君序文拾贝
八十二、刺桐花开灿若霞
——王炜炜长篇小说《绽放》序
八十三、塑造新时代的重庆人形象
——长篇小说《光辉岁月》评论
八十四、青春少年攀高峰
——刘青峰《杜阳河笔记》序
八十五、用生活纤毫雕刻金融人的沉浮
——云舒中短篇小说及《K 线人生》评论
八十六、醉翁之意不在酒
——弋兴海诗集《闻到酒香就醉了》序
八十七、修干纷错,绿叶臻臻
——刘真臻《心书文绘》序
八十八、硝烟滚滚唱英雄
——黎立义长篇小说《硝烟》序
八十九、盐做的箭也能射中诗歌的“太阳” ——张国庆诗集《飞翔的盐》序
九十、小背包里有“乾坤” ——周邦彦纪实文学集《背包银行》序
九十一、于潮动的年代顺势而为 ——李晓红非虚构文学集《顺流而上:深圳个人经济
拼图》序
九十二、花动一山春色
——《时光玫瑰:金融女作家散文五人集》序 九十三、他的光阴流金似火
——吴金火文学作品集《趟过光阴的河》序 九十四、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江山长篇小说《梦中的小岛》序
九十五、花开两重山
——王新荣诗集《点亮》序
九十六、“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山剧作《历史的天空》序
九十七、献给城市的爱情诗 ——李晓红随笔集《远方以远》序
九十八、美好的江南音符 ——昔月诗集《自己的时光》序
九十九、深圳湾上那抹靓丽的彩霞
—— 张霞散文集《情暖深圳湾》序
一百、他把岁月写进山水里 ——严柏洪散文集《岁月如歌》序
一零一、只留清气满京华
——北京金融作协作品集《京华拾笔》序
一零二、 “剔骨刻肤”话投资
——吴跃《智慧价值投资》序
一零三、岁月如歌
——叶林先生散文集
《留在岁月里的歌》序
一零四、绿叶对根的情意
——孙晓兵散文集《流淌的村庄》序
一零五、一缕墨香涤乡愁
——何勇散文集《故乡是远方》序
一零六、柏树村头有故事
——熊树忾《柏树村头》序
一零七、 “冶炼”诗意的幸福时光
——鲁丁诗集《幸福时光》序
一零八、拥军爱文
——半岛中短篇小说集
《最后的温情》序
一零九、英雄颂歌
——宋歌长篇小说《平津昼锦》序
一一零、思路雨添花
——王树国散文集《职场思路花雨》序
一百一一、追梦之人讴歌逐梦人
——王虎奎长篇小说《逐梦》序
一百一二、玉“书”林峰汝于成
——张玉国散文集《玉国林峰》序
一百一三、华丽转身是朴实
——华丽散文集《情润天山雪》序
一
星星点灯
——山东金融文学集《银星璀璨》序
阎雪君
看到书稿的时候,正值秋天,大地处处是收获的忙碌,空气中 弥漫着瓜果清香,金融业欣欣向荣,金融文学的航船已经起航,于 是我想:这本文学作品集也许是当前金融花园里开放的又一朵奇葩。
我与善耕是老友,也是好友,屈指算来已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了。 他的追求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勤奋耕耘、善于耕耘、不吝付 出的人。我们都是热爱文学的人,正因为共同的爱好,二十年后我 们还是同路人,在这条路上,我们又都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新的文 学朋友,中国金融作协成立之后这支队伍就更大、更强了。善耕更 是勤奋有加,他牵头组织,白手起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发 展成了拥有内刊、网站等媒体及百余名文学爱好者组成的像样的文 学机构,率先屹立于金融文学之林。
这本书的作品我一一读过,虽不如文学大师们的作品熠熠生辉, 但也感人至深。一文一诗,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事业的赤诚,对文 学的热爱,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笔耕不缀,值得更多的同行学 习和敬仰。许多文学作品层次高、立意远、艺术感染力强;如柴洪 德的《一片花香》、梁凤仪的《我教女儿跟党走》、高文清的《我的 父亲母亲》、亓祥平的《因为爱》、郭克武的《取不出的存款》、王 有星的《纸币奇缘》等同志的作品都令人感慨万千,有的以文学的语言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金融事业的赤诚之心;有的抒发了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深眷恋;还有的歌颂了对大自然的 敬畏和热爱,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值得广大读者细 细品味。
当下,文学是一个苦旅,也是一条充满快乐的心路历程。
近年来,中国金融作协采取有力措施,为培养、建设这支文学 新军作出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激发了金融青年作家和作者的创作热 情。今年 9 月在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青年作家 创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 刘奇葆指出,时代召唤伟大的作家,人民呼唤伟大的作品。青年作 家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站在时代潮头、 回应人民期待、抒发家国情怀、赞颂人间大爱,培植我们的精神家 园,用青春正能量见证成长见证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开幕 式致辞说,自 1956 年举行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以来, 一次又一次的青创会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一 代又一代的青年作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中共十八大确立了“两 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如此重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如何讲 述中国故事,发出富于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声音,创作出可以传 诸后世的精品力作,是当代中国作家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当代中 国作家的光荣所在。铁凝强调,个人的创作只有根植于人民生活的 大地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力量;希望青年作家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像文学经典学习,珍爱文学,贴近生活,叩问良 知,诚实写作。
会议期间,我代表中国金融作协做了题为“壮丽的中国金融事 业需要记录和讴歌”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金融作协发展态势以及 青年作家作者的创作情况,我说:金融行业拥有从业人员近千万人,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庞大的自成体系的重要群体。随着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金融领域成为经济的核心内容和时代的重要表征及“晴雨 表”,是文学创作的重点领域和不竭的创作源泉。长期以来,由于 种种原因,金融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致使金融题材的 文学作品创作和发展相对滞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 对金融题材作品阅读和品味的需求。与日益繁荣和兴旺的金融产品 相比,差距巨大,很不匹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 大繁荣”的目标,党的十八大继续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 实力的重要举措,为金融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金融文学创 作不仅是文学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提升我国金 融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因 此,加大对金融文学的创作的引导、激励和推介力度是文学界的当 务之急。目前,在金融领域有一大批默默写作的业余作家和文学爱 好者,其中青年作家和作者占大多数。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成立, 为青年作家和作者开展金融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国作家 协会也对金融文学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组织、协调、指导、催化和服务等作用,引 导广大青年金融作家、文学爱好者撰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是为序。
2013 年 10 月 1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二
真情象草原一样广阔
——王铁果长篇小说《他从草原来》序
阎雪君
我与王铁果先生未曾谋面。认识他,其一,基于他的履历,其 二,缘于他的作品。
记得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之初,我们依据《协会章程》对全 国金融系统数以万计的 《中国金融作家申请审批表》进行严格审 查筛选,进而确定和发展会员。
中国工商银行推荐申报的王铁果,字里行间可见:中国管理科 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辽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大连市台湾研究会 副会长,高级经济师等。足见其履历舒展,阅历开阔,资历厚重, 经历非凡,在众多报者中成绩斐然。经审核,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 会首批会员。
上述以外,得知他酷爱文学艺术,笔耕不叠,写作之路一如既 往,高歌猛进,走得踏实,因而收获丰富多彩。
王铁果先生从七十年代未从事金融工作,撰写的经济、金融学 术论文等,多篇散见于国家、省级经济、金融等报刊,其中有部分 文章获奖。
与此同时,他创作并发表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评论、报 告文学、诗歌等多种形式学作品。另悉,近期由他作词的原创歌曲 《为人民服务》等,正在网络热播。
长篇小说《他从草原来》,是王铁果与黄文玉合撰之作。 有意 思的是,二人素味平生,在旅行途中邂逅。使然于彼此的共同爱好、 善良心地、坦诚性格、相似经历、多舛命运、诸多共识,感到一见 如故、相见恨晚。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长篇小说《他从草原来》采用人物写实与情境虚构相结合等多 元创作手法,以别样的构思和全新的视角,展现给读者。
书中塑造的人物很小,但涉猎的时空较大。作者试图携读者身 临其境,细嚼慢咽,回顾沧桑历史,品味苦短人生。真的期许,能 够透过书中的人和事,寻觅到生活中你、我、他(她),一起受到 感悟,得到启迪。
我曾经做过一篇题为“壮丽的中国金融事业需要记载和讴歌” 的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金融作协发展态势以及青年作家作者的创 作情况。我们有信心、有理由携起手来,用自己的心去经营、用手 中的笔去歌颂,共同迎接中国金融文学光辉灿烂的明天。
征得合作者同意,王铁果先生寄来书稿容我作序,我欣然应允。 原因很简单一一我相信 “名如其人”:他的文学创作一定能结出更 加丰硕的“铁果”。
是为序。
2014 年 6 月 6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三
情满信合路
——周邦彦纪实文学《信合集》序
阎雪君
最近,翻阅了周邦彦先生送来的《信合集》三本书。看的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背包银行”的最初经历者和模范践行者; 他是山西夏县信用社的主要创办者和发展见证者;他是全国信合系 统第一位高级经济师;他是全国信合系统荣获中国人民银行、全国 金融工会、中国农业银行联合颁发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之一; 他主笔编著的《信合六十年》,2010 年 6 月再版,荣获北京文化 出版社夏季图书展“优秀图书奖”;2014 年 7 月 1 日运城市工会、 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信用联社等单位联合授予他“信合功 臣”。
周邦彦先生 1997 年从夏县信用联社主任岗位退休后,他没有 选择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是人虽离岗,情系信合,先后应邀编修《运城地区金融志》、《运城市信用合作志》、《运城市五千年文明 河东人》系列丛书。他主笔编著了《农信得失五十年》、《信合六十 年》、《“背包银行”精英谱》等书籍。
他主笔编著的三本书,既有史实,又有人物活动,构成了一部 完整的《信合集》。该集在回顾农信社五十年得与失的基础上,以 夏县联社为主线,全面总结了农信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机构沿革, 班子建设、企业文化、人事劳资、存贷业务、财务管理、稽核监察、 安全保卫以及党团工妇组织的发展历程。同时,挖掘出各个时期涌 现的以“背包银行”精神为内容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一 个个尘封已久的事例在他的笔下绽放鲜活,一张张几乎已被忘却的 面孔,在他的心血中变得清晰。数百万字的背后,是他常年泡在档 案室里用坏了一个又一个老花镜、是他常年奔波于农村、走访老干 部、老员工的风尘面容,是深夜人静时窗棂上那幅躬身笔耕的剪影, 是一个老信合人对农信事业的意领深情。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隐秘世界,只不过更多的人受 到环境和自我压力,最终将这个隐秘世界与自己一起带进坟墓。作 者到人生暮年对其一生经历是非进行了一番梳理,无论对其本体生 命的终结,还是新的生命成长都是一种必要,而且又能够以文字影 响的形式公诸于众,就更是幸福的、有价值的。《信合集》无疑将 对新一代“农信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绝大多数员工战斗在农业第 一线。而《信合集》正好反映了基层农村信用社的人和事,这些鲜 活的事例,也是全国县级联社六十年来活动的一个缩影。
《信合集》为战斗在第一线员工,发展农信事业提供了参考和 借鉴;为将要或已进入农商行、信用社的大中专学生提供了一部很 好的教科书;也为从事金融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素材。 《信合集》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县级联社史书的空白,为他喝彩!
周邦彦先生自参加工作就在信用社当最基层的信贷员,他对金 融事业,有着血肉、情感和灵魂的相濡以沫。他极有才情、责任感, 也极有灵性,他甚至相信家乡那历经风霜雪雨的山山水水,千百年 来不知向人们诉说了多少心语。他凝视着默默不语的大地,历经苦 难却痴心不改,心里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倾吐的方式。
繁华的都市,还有丰收的乡村,处处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资金 的流动,这火热的生活、壮丽的金融画卷,需要的更多的金融作家、 文学爱好者去记录,去讴歌,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的金融文学蓝图。
是为序
2014 年 7 月 7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四
壮丽的中国金融事业需要记载和讴歌
——《中国金融文学奖获奖作品》序 19
阎雪君
文章合为时而著,时代呼唤金融文学!
邓小平先生说过: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金融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时代繁荣的重要表 征及“晴雨表”,也是文学创作的重点领域和不竭的创作源泉。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均得江山助,但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金融题材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致使 金融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和发展相对滞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 日益增长的对金融题材作品阅读和品味的需求,这与全国金融业的 发展显然是极不匹配的,与日益繁荣和丰富的金融产品相比差距甚 大,也远远不能适应金融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中国金融业为国 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在全国林林总总的文 学画廊和艺术典范中,很少见到金融行业的荣誉和形象,缺乏反映 金融战线的正能量。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缺乏 金融作家协会的组织和金融作家。我们的金融作家们分布在全国银 行、证券、保险等各条战线,对金融事业,有着血肉、情感和灵魂 的相濡以沫,他们历经风霜雪雨却痴心不改......
好雨知时节。2011 年,在中国金融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 以成立中国金融作协为切入点,实现了金融作协组织从无到有的突 破,增强金融作家队伍的凝聚力。11 月 27 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 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金融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中国金融作协的成 立,使全国的金融作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组织,由“不务正业”走向名正言顺,由地下或半地下状态正式转向地上状态, 金融作家们堂而皇之地迈上了金融文学的舞台。中国金融作协第一 任主席王祁同志为中国金融作协的创立和第一届中国金融文学奖 的评奖付出了大量心血,借此机会我们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文学是一个苦旅,也是一条充满快乐的心路征程。成立中国金 融作协,对全国金融作家而言,譬如登高而指,臂非加长而见者远, 好似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近年来中国金融作协采取有 力措施,为培养、建设这支文学新军作出了积极探索,激发了金融 作家和作者的创作热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站在时代潮头、回应人民期待, 抒发家国情怀、赞颂人间大爱,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用青春正能 量见证成长见证大爱。尤其是在当前如此重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如何讲述中国金融故事,发出富于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声音,创 作出可以传诸后世的精品力作,是当代中国金融作家面临的巨大挑 战,也是当代中国金融作家的光荣所在。作家的创作只有根植于人 民生活的大地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力量;金融作家更要 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文学经典学习,珍爱文学,贴近生活, 叩问良知,诚实写作。金融行业拥有从业人员近千万人,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庞大的自成体系的重要群体。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 “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党的十八大继续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 会上的重要讲话,更为金融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金融文学创作不仅是文学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 内容,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提升我国金融软实 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春路雨添花。2013 年,我们以加入中国作协团体会员为着力 点,取得了金融作协由小到大的突破,增强金融文学创作的影响力。 这是我们金融作协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作协工作取得重大突 破的必由之路。5 月 15 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第四次会 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批准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为中国作家协会团 体会员,在金融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批准成为中国 作家协会团体会员,对于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来讲是一件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大事。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目前在金融领域 有一大批默默写作的业余作家和作者,他们不断为金融文学创作增 添亮色。成为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后,中国金融作协就能够因势利导, 多措并举,更好地为广大金融作家、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平台,引 导广大金融作家、作者撰写出更多、更好的金融题材文学作品,为 繁荣金融文学,推动中国金融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为繁荣中国金融文学事业,弘扬金 融行业的先进精神,我们以成功举办“中国金融文学奖”为支撑点, 获得了金融文学创作由弱到强的突破,创建了金融文学品牌。我们 将“中国金融文学奖”评选活动作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重点工作 来抓,决定每两年举办一届,成为中国金融文学界的最高品牌奖项, 树立了中国金融文学品牌。2011 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金融文
学奖评奖活动,在由中国作协领导和著名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的 大力支持下,共有 83 篇(部、首)作品获奖。2013 年成功举办 了第二届中国金融文学奖(华夏银行杯)评奖活动,在由中国作协 领导和著名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共有 41 篇(部、 首)作品获奖。
中国金融文学评奖活动范围广、层次高、影响大,评奖后正式 发文通报全国金融系统,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化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国引 起了较大反响。在中国金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辑结集出版, 扩大金融文学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
中国金融文学评奖活动范围广、层次高、影响大,评奖后正式 发文通报全国金融系统,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化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国引 起了较大反响。在中国金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辑结集出版, 扩大金融文学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
大家都知道,金融文学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金融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和发展金融文学是贯彻落习近平总书记 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及 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 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先进的金融文学对内可以增强金融行业的凝聚 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市场的影响力,是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 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金融作协立刻下发通知,号召和组 织全国金融作家们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把金融文学创作工 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我还代表金融作协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 主席团第六次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壮丽的中国金融事业需要记 载和讴歌》主旨发言,宣传了金融文学的创作活动,并就贯彻落实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工作举措。同时结合正在 开展的“全国金融报告文学大奖赛”和“金融人金融事”职工 DV 创作大奖赛活动,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许多金 融作家都撰写了学习心得和体会,表示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扎实创作,多出精品,为国家金融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得到了广大 作家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金融文学创作必须与时俱进。要发展金融文学创作必须要跟上 金融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封建社会,金融文学大体反映了商品 文明与权力文明互为消长的历史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金融文学 则鲜明地反映了资本主义金融史,从原始积累到自由竞争到垄断资 本形成。那么到了当代我国金融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金融 文学要反映的应该是更为复杂和深刻的金融人形象、金融人精神, 金融经济社会的时代画卷等。我们提倡和鼓励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和主旋律的金融文学作品。金融文学是个富矿,金融文 学的潜力很大,存在巨大的后发优势。金融文学还很年轻,像一片 刚被开垦的处女地。有眼光有实力的作家要认识到,实际上中国金融文学创作的马拉松长跑已经开始了,等待犹豫只会失去机会,而 坚持和有实力就会有所斩获!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我们坚信金融文学可以写 出文学力作甚至经典作品。检看历史文库,金融文学作品的诞生, 可以回溯到两千多年前。从货币来到世间那天起,文学领域就萌发 了一朵独具风采的奇葩。随着货币的盛行,金融文学就有了自己拓 展的长天阔地。金融文学首先是文学,其次才是金融文学,金融文 学质量的最终判断,不在金融题材上,而在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上。我们不应被行业特征所局限,因为文学的最终任务是写人,不 光是写行业,行业是限制不了写人的。金融业是个被称之为世界皇 冠领域的产业和行业,金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信用杠杆,这个行业和 泛行业中的工作生活是极其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可以说是集中了 精英智者、尝遍了苦辣酸甜、充满了机遇风险、展尽了人性善恶、 演足了爱恨情仇、牵扯了方方面面敏感神经的生活领域。文不按古, 匠心独妙。只要坚持“文学是人学”的宗旨,金融行业题材也可以 写出经典作品。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我们始终坚信金融文学创作和发展 前景一片光明。事实上,对行业文学,不光是外面怎么看,还有自 己怎么看,如果金融作家不能够跳出行业的局限,不能够站在全国 乃至世界文坛的高度思考和写作,只在自己的门户和行业里长吟短 唱,自得其乐,肯定是没有大出息的。所以中国金融作协提出“金 融人写和写金融人”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开门创作金融
文学,开门发展金融文学,金融文学要凝聚系统内外的一切力量促 进繁荣发展,金融文学创作和发展前景乐观,前途光明,通过金融 人写和写金融人的共同努力,金融文学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才, 繁华的都市,还有丰收的乡村,时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到处都有 金融人的身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若春华,思 若涌泉,衔华而佩实。这火热的生活、壮丽的金融画卷,需要的更 多的金融作家、文学爱好者去记录、去讴歌,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 的金融文学蓝图。
寄语金融文坛好,明年春色倍还人!
是为序。
2014 年年 12 月 1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五
叩响心灵的“百灵鸟”
——丁纯蓝报告文学集《飞越歌谣的百灵鸟》序
阎雪君
丁纯蓝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的首批会员,是一位一直工作 和生活在最基层的优秀员工,为农金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她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欢迎和喜爱的本土女作家和歌手,所有的创作都只能在业余时间去写,通过她的勤学苦练,形成自己特有的朴 实无华的文风,她写散文、写诗歌、写小说、写歌词、写美术评论, 如今也写报告文学,是我们全国金融系统作家里少有的“多面手”。 同时“丁纯蓝 ”注册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批准,她 是用笔名成功注册了商标的女作家。
纯蓝是于 1986 年开始正式创作的,她的文字很早就见诸在《湖 南金融报》、《金潮》、《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报刊上,她能有今天的 成果,和她自身的勤奋和悟性分不开。她在文学的土壤里精耕细作, 持之以恒坚持业余写作,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她的关心和赞誉。
纯蓝给我的印象为人谦和低调,从不沾沾自喜。我跟她第一次 见面是在湖南金融作协成立大会上,当时纯蓝负责接待工作,只是 匆匆一见,相识了。第二次相见是在郑州金融作协培训会议上,她 和我说起有机会想到鲁院深造。陈炜部长也很关心她,对她极力支 持。第三次见面是她在鲁院学习期间,我去鲁院看望她和来自重庆 中行的张仲全,了解到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她在鲁院给师生留下美好 朴实的印象,她上课不爱发言,但是积极参加鲁院的诗歌朗诵和拔 河比赛等活动,课后特别喜欢唱歌,孙吉民老师说她是鲁院的“百 灵鸟”。
浏阳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纯朴的风土民情,丰饶的物 产。纯蓝说她是受浏阳河恩宠的女人,山河灵秀钟毓纯蓝,这几年 她的金融文学获奖作品都和浏阳有关。2011 年 11 月散文《最爱 还是我的浏阳》获首届中国金融文学奖三等奖,2012 年《浏阳河》
获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散文类三等奖, 2014 年《话剧化石欧阳山 尊》获第二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纪实文学类三等奖,《大堂故事》获 2015 年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征文二等奖。她把目光锁定在自己熟悉 的浏阳,浏阳成了她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
纯蓝的文字厚重与生动,她的情怀能够抵达到读者的心中。这 次她的第一部报告文学集《飞越歌谣的百灵鸟》即将出版,除了《霞 姑杨开慧》和 《用最精彩的笔讲好中国故事》,其余都是以浏阳人 物为主,除了写浏阳男人《话剧化石欧阳山尊》,台湾的舅公李天 健两次回大陆纪实,她也着重于写浏阳女人,《天足新娘沈箐娥》、 《开国女将军李贞》和《王人美》,这些人物在她笔下熠熠生辉。 每一位英雄的背后都有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们所付出的艰辛是不 为人知的。她用女性的目光去写女性可能更细腻,更周到,更能发 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纯蓝是一位较真的作者,在历史中求史实, 在写作过程中,她始终坚持把控好人物事件的真实性,遵守报告文 学的准则,不随意编造故事情节,对历史负责。
纯蓝,人如其名。她为人忠厚,简单朴素。她在单位经常创造 一种和谐、温暖和快乐的工作氛围,无论是对待客户,还是对待单 位退休干部,还是新来的大学生,都能让人如沫春风。她多才多艺, 能歌善舞,先后拿到单位上演讲比赛一等奖,长沙市农行外汇知识 抢答赛团体第一名,浏阳市外贸系统合唱团体第一名,可以说,哪 里有她,哪里就有歌声;哪里有她,哪里就有笑声。纯蓝还是一位 激情似火活跃在三湘大地女高音歌手,曾参加过省市的唱歌大赛并获得不俗的成绩。她的歌声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她到大中院校举 办文学讲座几十场深受师生们的欢迎,那种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就是 追星。每次讲座快结束,她都会送一首歌给听众。她唱民歌,也唱湖 南花鼓戏,还爱唱歌剧。无论是在毛泽东文学院还是鲁迅文学院培训, 无论是在农银大学湖南分校还是天津培训学院,她的歌声都给人带 来了美的享受。纯蓝也是一位默默奉献优秀的地方文艺工作者,业 余时间除了写作,她的双休日大都奉献给了社会,默默地为当地的 作协、企事业文联义务工作。近年来她兼任湖南报告文学学会副秘 书长、湖南省金融作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南金融音乐舞蹈戏 剧家协会理事,湖南金融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她很忙碌也很辛苦, 常常恨自己无分身术,但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还热心公益事业,她的热情、善良更让她成了“金牌红娘”,成 功牵线四对姻缘;她是浏阳东西南北走村串户的慈善大使,她是留 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纯蓝是一只大山里飞出来的“金凤凰”,生活 中她不趋大雅也不避大俗,是一位全能型女人。她养得一屋子鲜花, 种得一园子瓜果蔬菜,绣得一手好湘绣,还能做得满桌子的美食。 真正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贤妻良母。
纯蓝鲁院毕业后,我欣喜地看到她的进步,她的文章在国内外 各大报刊网站发表,她的名声也越唱越响。期待纯蓝立足本职工作, 与时代共鸣,内外兼修,成为一位有追求、有思想、有情趣的金融 作家,希望她这只“百灵鸟”为中国的金融文学事业不断唱出时代 的“最强音”。
是为序。
2015 年 2 月 26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六
文以载道 辞以情发
——高中自报告文学《高振霄文集》序
阎雪君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高振霄作为与鲁迅同龄人,一生投身革命、为 民请命,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高振霄自投身辛亥革命起,便怀着匡时济世之志、救民水火之 心,以报人的身份,襄办、创办了《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政 学日报》、《夏报》、《扬子江小说报》等革命进步刊物,为民请命、 宣传革命。后来担任湖北军政府总稽查、孙中山高等顾问、非常国 会议员与洪帮大佬后,仍然笔耕不辍,办报如《民风周刊》、《惟民》、 《新湖北》等,就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等方面,发表了 大量的评论、纪实、议案、通电等文章,赢得了“享有盛名的近代 武汉报人”与“为民喉舌”的美誉。
《高振霄三部曲—文集》就是从洋洋百万字中,通过认真考订, 精选摘录而来的。其中大部分珍贵资料都是沉睡近百年后首次披露。
这些资料是高振霄后裔及同仁,历时二十余年在海峡两岸图书馆、 档案馆反复查阅、搜索而来。
对于这些文章的归属,编著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组织专 家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订:首先确认其政治通电、议案、 宣言的归属。此类资料主要来自《申报》、《民国日报》、《中华民国 大事记》、《北洋军阀史料》等,记载了中华民国湖北新军都督府参 议员、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候补参议员、广州南方政府非常国会参 议员高振霄,在南北和议、护国护法、改组军政府、巴黎和会、华 盛顿太平洋会议等表现出反对国外列强、反对北洋政府、反对陈炯 明事件、反对曹锟贿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如 高振霄提出咨请政府速派华盛顿太平洋会议代表议决案“美总统召 集太平洋会议一事,关系远东及太平洋问题,至深且巨。我国日受 强邻之压迫,北京拍卖主权,国几不国,今此一线生机,正我正式 政府独一不二之机会,所有取消不平等之条约,及裁减军备实行民 治诸事,尤为我国生死之关系,应请即日开会讨论议决,请政府速 派得力代表迅赴列席,实为至要”,得到孙中山的高度重视和亲自 答复;曹锟贿选伪总统后,高振霄等护法议员紧急发表宣言:“况 公然贿买,秽德彰闻,灭廉耻,毁宪纲,率兽食人,罪在不赦。某 等谨依国宪之规定宣告宛平为会选举曹锟之所为于法当然无效,所 有同谋窃诸犯愿与天下共弃之”,表明反对贿选态度。
其次是同名身份的认定。高振霄字汉声,凡是文章中有这两个 名字者,编著者对其身份进行考订。在辨析时发现,除国会参议员高振霄外,同时代同名者还有书画家高振霄(1877-1956),字云 麓,别名闲云,光绪二十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所以,只要不 是湖北房县人、非国会议员、或非武昌首义总稽查等身份的文章, 《文集》均采取排他法舍弃。如编著者在《惟民》周刊九期(共十 期)杂志中发现了一批高振霄的文章,刚开始对其身份难作定论, 后经仔细查找,终于在 1919 年 9 月 21 日出版的《惟民》第七号 《息争论》一文,从中查到了作者真实身份。文章说:“记者古房 陵州人,房陵之南,崇山峻岭,界四川大岭。”因湖北房县古称房 陵州或房陵县,那里只有一个辛亥元老高振霄。这些文章归属高氏 无疑。而他是主编兼记者,故在《惟民》的“一周纪事”栏目中, 他往往以“汉声”署名。
再次是以口述史料与内容辨别相结合。编著者从上海图书馆获 得了 1913 年至 1917 年间,在《协和报》上以“汉声”为笔名, 发表六百多篇各类文章。这个“汉声”到底是辛亥革命时期《汉声 报》的作者,还是他人的笔名,或就是高汉声,编著者持慎重态度。 为此,编著者一方面从高振霄遗孀沈爱平与女儿高正和的口述史料 中得知:高振霄的确此时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期间,同时兼职担任 报刊记者,并署名汉声。只是没有确定他在《协和报》担任报刊记 者,当时的相关报刊资料均毁于文革,无据可查。虽然口述、实物 与部分内容相互印证,亦忍痛割爱。
高振霄一生阅历丰富,历任记者、主编、国会议员,又曾任汉 冶萍公司清算委员会委员。其文视野开阔,题材广泛,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政治家的远见,还有实业家的缜密。本书根据文章题材 的不同,分为上篇“文存选编”与下篇“历史鉴证”两部分。
上篇“文存选编”中《息争论》、《社会主义与我》、《自治与自 由》、《英雄革命与平民革命》、《敬告威尔逊》、《我之大同观》等是 其中的典型篇章。如在《息争论》中,高振霄提及“中华人最宜和 平与世界大同”,在《我之大同观》中论及“吾人欲改此杀人世界, 谋全人类永久之和平,非达于大同不可。欲达大同,先除异小,以 个人进步,来互助精神,排除障碍,改造环境,脚踏实地,再接再 励,行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极乐世界就在此方寸中也”等,充 分表达了高振霄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世界大同观。高振霄在辛亥革命、 反对复辟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护法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立场坚定、 观点鲜明。其中《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中描述了武昌首义 中革命党人奋斗的精神、牺牲的精神和无掠夺的行为,画面真实、 催人泪下。
下篇“历史鉴证”中《发起成立开国实录馆》、《取消中日密约》、 《 组织军事委员会行政委员会提案》、《宣布徐世昌罪状之通电》、 《宣布吴佩孚罪状之通电》、《致全国军人电》等,字里行间不仅记 录了高振霄参加中国历史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与细节,并且 留下了他珍贵的一笔。1921 年 4 月 7 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 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孙中山当选非常大总统。当时有报道说:《中 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是高振霄提案《组织军事委员会行政委员会 草案》的继续与发展,为孙中山后来当选非常大总统制定了法律依据,高氏维护法统之立场与英明卓见可见一斑。1921 年底高振霄 以起草委员会委员长身份组织起草《宣布徐世昌罪状之通电》、《宣 布吴佩孚罪状之通电》檄文,为讨伐北洋军阀师出有名。
《高振霄三部曲—文集》只是编者发现并收录到高振霄文集中 很少部分作品。遗憾的是,辛亥革命前高振霄创办、襄办了多种报 刊,没有找到一篇作品;湖北军政府建立时期,高振霄与孙武、谢 石钦等发起成立“开国实录馆”,为武昌首义记录保留了大量详实 的历史资料,但非常可惜的是,没有从中找到关于高振霄的一篇文 章。后来以“开国实录馆”收集资料基础上陆续出版的《武昌起义 档案资料选编》(上、中、下)及《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下) 书中仍然没有高振霄发表或介绍高振霄人物的文章。笔者曾想,除 了历史原因外,不知是高振霄本人低调,不善宣传表现自己,还是 有其它原因,致使高振霄这个人物及其作品被历史覆盖得很深。希 望随着资料挖掘的深入,找到高振霄先生更多、更好地作品,从侧 面反映一个真实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高振霄三部曲》是一套由京、沪、汉三地作者,后裔、学者、 作家,共同创作、联手打造,以《史迹》、《文集》、《传记》“三维 一体”,亦文亦史之文学佳构。裴高才先生学识渊博、古道热肠, 是知名历史传记作家、文化学者,著述以传记与文化类见长,达千 万言;王琪珉先生内敛厚重、德艺双馨,是上海从事法律工作的知 名律师,同时兼任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总裁、辛亥革命网上海站工 作委员会副主任,于法律、文化事业多有建树并有多部著作发表;中自君是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IT 行业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同时是中国 金融作协理事会成员,亦学有所长、业有专攻,知识多元、阅历丰富, 曾学习《物理》、《数学》、《银行货币》、《中国史》等专业,从事知 青、教师、金融、IT 等职业。他常以做喜欢之事为人生莫大快乐, 享受快乐过程为人生至高境界;人类活动分三个层次,由内心发出 对生活、人生、生命及社会、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明显高于体行、 脑思维活动;运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学科中的概念、定律 (譬如:“二进制(010)”、圆、场、能量、频率等)定量描写定 性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内心活动的表现手法,显得文学创 作更具科学性、逻辑性,更能放之四海、融会贯通。笔者曾想,将 中自君这种写作特点运用、发挥到文学创作中,抑或是一种尝试, 抑或还是一种创新吧。他著书及散文、随笔等百万余字,颇负人生 感悟和哲理,别具匠心。他们三人强强联手、精诚合作与作品交相 辉映、相得益彰!
笔者每每读到《高振霄三部曲》都能感受到编者们身上有一种 对先辈崇仰、对历史敬畏、对本真探究之场能涌动和澎湃,他们有 责任、有才情、也极有灵性,将一个个尘封百年的往事在他们的笔 下鲜活绽放,一张张几近忘却的面孔在他们的心血中清晰可辨。仿 佛看到了他们常年泡在图书馆、档案室里的身影,是深夜人静时窗 棂上那幅躬身笔耕的剪影,是一个革命后人对祖辈的意领深情,对 先辈的革命事业,有着血肉、情感和灵魂的相濡以沫。他们仰望着 浩瀚无际的星空,凝视着默默不语的大地,身、心、自然、社会、历史、现实全然融为一体,心里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倾吐的方式,今 天,他们做到了!
是为序。
2015 年 3 月 3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七
为了这片热土
——《中国金融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集》序
阎雪君
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时代,这是一个中国经济腾飞发 展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正是金融人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发展奉献智慧和汗水的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 时代呼唤金融报告文学!
邓小平先生说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时代繁荣的 重要表征及“ 晴雨表”,也是金融报告文学创作的重点领域和不竭 的创作源泉。金融业是个庞大的行业系统,如果把经济繁荣比作一 条奔腾不息且不断高涨的河流的话,那么,1000 多万金融人就是 一支浩荡的船队,推动和引领中国经济滚滚向前。这是我们的民族 精神,时代精神,也是金融人的精神。
文章均得江山助。2014 年 3 月,根据中国金融工会的布置, 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和支持下,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组织了“金融报 告文学大赛”活动。历时 8 个月。在坚持金融题材史实性与文学性 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和坚持参赛作品文 学艺术品位的条件下,收到来自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 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和非银行金融 机构的 160 多位作者的近 200 部(篇)作品,初选入围 136 部(篇), 经过以中国金融文联、中国金融作协主要成员组成的初审评委投票 推荐,由著名作家、评论家组成的终审评委专家组评定,产生了 29 部(篇)获奖作品。其中,最佳题材奖3名,最佳创意奖3名, 最佳人物奖3名,最佳表达奖3名,优秀奖 17 名。最佳作品均有 专家组评委的书面评价。
获奖作品深刻了反映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在我国现代 化经济发展中特殊作用,记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金融史、行业 发展史;引领经济金融潮流、开拓新的金融产品、创新现代金融工 具、推动我国经济腾飞、助力实体经济成长、造福亿万民众等事件; 各总行、司、会及分支机构各个阶段的重大举措,促进地方经济繁 荣、地域经济发展等。同时,展现了金融企业精神和金融员工时代 风貌,宣扬获得重大表彰的金融单位和金融模范人物、金融行业代 表人物,以及金融现实生活中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基层一 线员工。此外,获奖作品既体现报告事件的真实性,又体现作品语 言的文学性,富有艺术感染力,直抵心灵。
获奖作品的作者无一例外的是金融系统的员工,他们有的是金 融机构高级管理者,有的是主要业务项目经理,更多的是一线窗口 工作人员。但他们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不断笔耕,积累了丰富 的文学经验,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文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大多是省级以上作协会员,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又鲜活。
《中国金融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集》中的作品,一方面记述了中 国金融业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的历程;另一方面从每一个故 事、每一个细微之处,反映金融机构、金融人对国家建设、经济繁 荣的责任和奉献;再一方面,作品细节丰富,情感真挚,增强了这 部作品集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比如:
梁陆涛的《历史的跨越》,反映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建立、成 长,挫折、起伏,改革、发展,与共和国同行的艰难奋进历史,一 代又一代建设银行的建设者承担着、续写着,他们把“哪里有重点 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真正地写进了自己的历史,也写进了共 和国的历史。
孙树海的《长河当歌》,记述了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长航集团 为化解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积累的 50 亿船舶贷款风险所做 的长达十多年的探索与努力,终于采取“债权变股权”等方式解决 难题,取得“双赢”的结局。其中既表现了上自国家领导人下到两 个大型国家企业领导职工化解金融风险的努力与智慧,又反映了从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时代风云的侧影,反映了中国工商银行的建立、改革、转型、壮大至今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性跨国银 行的历史进程。
朱琛、王科、张振兴的《托起明天的太阳》,展现国家开发银 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在甘肃 8 周年纪实,体现一个金融团队的担当和 力量,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政策性金融业大胆创新业务模式,积极承 当社会责任的事迹。贫困地区助学贷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 更体现了社会的责任和对群体、对人的关注。
牟丕志的《大地的笑脸》(报告文学集),记述中国农业银行辽 宁省分行服务“三农”、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参与抗灾救 灾以及日常全心服务顾客,于繁琐细密中见诸重大的品质内涵和银 行人训练有素的基本含义罗鹿鸣的《真情的天空》,聚焦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郴州市南 大支行由小变大的历程,用简洁干净的文字,生动传神的叙述,丰 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具体而微地反映了银行服务业如何在市场经济 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及服务致胜的可贵追求,展现了金融团队 成功打造品牌的具体实践。
付颀、侯强的《金融大潮冲浪人》,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者、中国华融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周伙荣先进事迹为素材,饱蘸浓墨 地反映了一个睿智而充满激情的金融带头人的风采,和“坐不住、 等不起、慢不得”的只争朝夕拼命精神,树立起一个挺立时代潮头 的金融团队带头人的形象。
刘广云的《马兰花开巾帼挂帅》,记述了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巾 帼标兵”韩希林,一位柔弱的女性迈着坚定的步伐,逐步从金融教 育工作者,转岗为银行业务骨干,最终走上领导岗位的人生轨迹。 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金融人的工作、生活和情感经历,以朴素真切的 语言展示出人性美、人情美,赞扬了平凡的岗位上多彩的人生。
刘道惠,本身就是银行基层大堂经理,她的《大堂经理日记》, 描述了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唐河县车站支行大堂经理,在 25 平方 米的大堂里热情为顾客们服务的动人故事,又道及她那个“和谐的 团队”内部的各种故事与她从事金融工作的种种体会,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金融活雷锋”的形象和扫描了社会众生相。语言朴实生动, 细节描写动人,具有散文的美质和随笔的思想启迪意义......
写金融人金融事”是我们金融作家的责任,也是我们中国金融 作家协会的生存之本。报告文学既具有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又具有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既能够迅速、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员工的生动事 迹,又具有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 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 它反映现实迅速,有直观性,有冲击力,又有很强的可读性。我觉 得,报告文学是宣传金融先进人物的最佳文学形式,写真人真事, 短平快,有故事性,看着不枯燥,广大金融员工更容易接受这样一 种宣传先进人物事迹的形式。
写金融题材报告文学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金融业务专业 性很强,有时候写得深了,行业外的读者看不懂,写得浅了,业内
人士又觉得你没说清。怎么解决呢?我认为,不论写哪个业务领域, 关键的还是写人,业务问题只是为作品提供了一个有特点的背景, 人是作品的灵魂,不能被业务问题牵着走。这次的获奖作品都写到 了金融业务问题,作者们都较好地把握了写人物和写业务的关系, 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度。
中国金融报告文学大赛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第一次举办的专 题活动,由于赛事组织在时间上和联络上的局限性,一些已经发表 或出版的优秀金融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未能参赛。也给我们以后的 完善与努力,留有空间。
金融是国家经济列车的发动机。金融维系千家万户。金融人是 火把,传递温暖和光明,财富和希望。《中国金融报告文学获奖作 品集》是一部金融人的故事,是描述金融业的一个侧面,是一部了 解金融和金融人的耐读的文学作品集。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在《中国金融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集》出版之际,我代表中国金 融作家协会,感谢获奖作者呈现的金融题材的精神产品,感谢中国 金融工会、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与关怀,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搭建 的与读者交流的平台!
是为序。
2015 年 10 月 10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八
如花似水
——苏扬散文诗集《青鸟》序
阎雪君
跟苏扬的相识缘于金融,与苏扬的相知缘于文学。
我读苏扬的作品久了有种感觉:她的散文诗表现出很强的节奏 感和音乐性。这或许跟她的天赋有关,跟她的素养有关,跟她的灵 气与悟性有关。她能在冷静地观察、发现和思考之后,找到人与大 地、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恰当表达,弹奏出心灵深处最美妙 动听的音律,揭示自然界与历史的大悲悯和大境界。
苏扬是扬州人,扬州是一个具有博大内涵的城市,是她的生命 之根、诗歌之源。因此,苏扬几乎是用一个婴孩对母亲的眼光来赞 美和讴歌她的家乡,就连她的笔名也印着扬州的符号。在苏扬看来, 没有比散文诗更美的语言能表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了。于是,她选 择了这个体裁写扬州的湖光园林,写扬州的风物人情,写扬州的老 街古巷......
正是这种血脉相连、浸入骨髓的爱,才使她在散文诗的疆域纵 横捭阖,透过历史的风尘,构筑出一幅幅轻盈与厚重并存、叙述与 抒情交融的美丽诗画。
例如,《青鸟》第一辑:“你从广袤的澄明中诞生。/带着邗城 的胎记和水的风韵,/流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的洁白与窈窕。”“风景飘浮。目光飘浮。/你的身后,千年的旧日历,被流水翻阅。”“而你,始终用浪花濯洗的手掌,握住一朵民谣 的澄明,/握住一首诗歌的古老和年轻。”(《扬州歌吟》)
“满岛的光明,满岛的生机,满岛的春情,满岛的诗意。许多 植物仿佛刚来到人世,许多语言和色彩仿佛刚刚诞生。她们都朝茱 萸湾涌来,朝灵魂的圣地涌来。”(《茱萸湾的春天》)
“渡江桥下,一艘古色古香的游船缓缓穿过,清越的扬州小调 使波光粼粼的古运河生机无限、魅力无限......”(《扬州四季》)
苏扬在扬州烟雨的滋润下,作品意境空灵,轻盈洒脱,诗意充 沛,清新唯美,很多诗句流淌着水的交响,洋溢着神性的光辉。从 《青鸟》这部散文诗集可以觉察,苏扬对扬州的膜拜,是感激于水。 你听她满怀深情地歌吟:“水生的扬州,2500 年的波澜壮阔,啜饮 苦难和沧桑,依然如此静美,如此纯粹。”(《扬州歌吟》)
然而,这些还不足以表现苏扬对水生的这座城市的崇奉,最具 震撼力的是《我的母亲,我的运河》。运河篇是苏扬感情的一次喷 涌,呈现出胸怀丘壑的气势,全诗一泻千里,磅礴豪迈,雷霆万钧, 是一组壮阔的诗性浩荡的具有恢宏气度的水的诗章。此作登高望远, 从古运河的源头出发,把一座城市的跌宕历史与一条河流的跌宕历 史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扬州与运河的命运浑然一体。这里不妨摘录 几个句子:
“一排浪远去了,又一排浪赶过来。/兴盛的兴盛,覆灭的覆 灭。/浪花前赴后继,涛声前赴后继,历史前赴后继。”
“你的帝王已不是夫差,已不是刘濞,已不是杨广。/你的时 代已不是春秋,已不是西汉,已不是隋朝。/谁还会凿邗沟争霸中 原?/谁还会拓运河走‘海上丝绸之路’?”“水,从长满青苔的河 道向外延伸,淌过命运颠簸的民间,淌过生生灭灭的王朝;/孕育 了两岸文化,孕育了一座城市,孕育了万千生灵。”
“ 谁能高过扬州的隽秀?谁能高过大运河的气度?/无法抵制 你的诱惑,征劳役,拆巨资,造龙舟,三次南下。/而百姓已不堪 重负,只能挣扎在风景之外,让命运在河水里沉浮。”
在苏扬的诗句里,运河翻滚着皇权、帆影、盐粒、铜器、骨器、 丝绸、珠宝、歌舞,也翻滚着号子、灾难、劳役、风烟、战争、压 迫、挣扎、反抗、呻吟、喘息、恐惧、死亡......
《我的母亲,我的运河》体现出历史的凝重和作者的悲悯情怀, 在艺术结构上,节奏感很强,较多地运用了连排句,加强了韵律, 看似减少了叙述的成份,但她深邃的立意和炽热的感情足以撼动读 者的心灵。我认为,《我的母亲,我的运河》已跨越了性别界限, 超出了一般女子的胸襟。
苏扬对水的感情是赤诚的,她除了讴歌家乡的水,也赞美天下 的水。
例如,第二辑、第三辑:“湘家荡,那些精灵的福祉都是你馈 赠的吗?/鱼群在水草身上吐着透明的泡,水草的拖裙掩藏了乌龟 交媾的秘密,天真的野鸭不时钻进水肚,打捞湖底的稀奇,漂亮的 白鹭掠过摇曳多姿的芦苇,在波光上恣意歌舞......”“当夜神的金辇离开的时候,我听到了音乐,那是湘家荡的水波和醒来的鱼群共 同奏响的音乐。”(《翡翠色的湘家荡》)
“那是母亲永远美丽的哈达,那是母亲在遥远的甘南吟出的一 首荡气回肠的长调!”(《黄河首曲》)
“身体里流淌的曲调刚柔相济,那是黄河的秉性。”(《黄河之 夜》)
“钟灵毓秀的大湖啊,连接着古运河,连接着历代王朝深浅起 伏的历史。/滔滔的湖水经历过悲喜,经历过荣辱,经历过清澈, 经历过混浊。”(《微山湖情韵》)
“夏夜的荷香溢出了月河,一直弥漫到你的窗外。/相思堆成 了岸。/斑驳的柳枝摇晃着你的面孔,希望能与你一起荡漾在月光 中。”(《风吹月河》)
像这样诗性纯粹、飘逸空灵、细腻婉约、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诗 句在《青鸟》里俯拾皆是。正如苏扬自己所说:“身体里流淌的曲 调刚柔相济。”当然,《青鸟》里最有苍凉和沉重感的是第四辑《汉 曲》。《汉曲》共十一个章节,曲调如泣如诉,歌吟了中国古代丝绸 之路上第一位远嫁西域的江都公主刘细君悲壮曲折的一生。刘细君 是苏扬的家乡人,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播,抵御匈奴入侵,作 出了重大贡献。《汉曲》不是简单的复述历史,而是以历史为背景, 进行诗意的创造与表达,塑造了一个命运多舛的胸怀大义的西汉公 主的形象。
《汉曲》有时空的转换、地点的转换和文化背景的转换,包括 生活习俗、社会人情、自然生态、民族信仰等地域文化元素,反映 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婚姻制度、等级制度、统治制度,甚至涉 及对人权、人性和社会的诘问。比如:
“我是谁?我对自己已没有了判断。/我的父王和母后都不停 地变换面具,而那些面具的后面又藏着若干面具。/我是他们唯一 的简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间?我看到无限的光明,又看到无 边的黑暗。/光明来自梦幻中一大片芦苇的光芒闪现,为了我的出 生,一个新的生命。/而黑暗就是光明的反面。”
“西域有多远?乌孙有多远?国王什么模样?/不能问,不敢 问。/我已是一个丢失出处的人。”
“目光渐行渐远,琴声滑进流水。远方,哪个枝头能承载一朵 花羸弱的命运?”
《汉曲》是一曲悲歌,是历史的真实存在,她的厚重感、艺术 感染力和有意味的生活呈现、心理活动描写不亚于一部长篇小说。 这证明散文诗完全可以承载大题材,写出大气象。苏扬似乎正在往 这方面努力,而她的一些关于现实主义批判的篇章更具有思辨性和 哲学性。
据了解,苏扬的人生不容易,她勇于在逆境中崛起,追求执着。 她的散文诗创作才短短三年,但作品已频频亮相在国内外文学报刊 和各种年选,出了两部诗集,获得的成就让人刮目相看,在全国金融界已经崭露头角,这是她勤奋努力的结果。文学贵在坚持,期待 苏扬在不断的追求与探索中抵达新的高度,创造更多的惊喜。
是为序!
2016 年 3 月 3 日
于北京市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九
中华民族永远需要英雄
——郑兴侨长篇小说《喋血升谷坡》序
阎雪君
抗日战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70 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在中华 大地上燃遍了战火,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所到之处,生灵 涂炭,血流成河,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呻 吟。但是,战争这朵“恶之花”,也使我们民族觉醒与奋起,当帝 国主义的枪炮对准我们胸膛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 怒吼,战争动员了人民,也创造了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许多 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继承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以崭新的审美意识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同休戚、共命运的这段悲壮动 人的历史,他们以鲜明的时代性、厚重的历史感,从不同角度、不 同侧面,再现了革命前辈在民族生死关头浴血奋战、团结奋斗的光 辉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铮铮铁骨,以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向往。郑心侨、符绩锡共同创作的五十八回章 小说《喋血升谷坡》就是这样一部憾人肺腑的作品。它的问世,填 补了海南本地华侨抗日题材长篇小说的空白,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喋血升谷坡》 取材于文昌抗日救亡的铁血历史,选取了升 谷坡这个场景,围绕着在党的领导下,抗日军民摧毁日军建设升谷 坡机场这一中心事件,展开矛盾冲突,以小见大,描述了以符秀媚 为代表的归国华侨走上抗日道路的光辉历程,塑造了“可以托六尺 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抗日英雄群像,讴歌了归国华侨无私奉献 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意志及不可 诋辱血性豪情。通篇风起云涌,刀光剑影,斗智斗勇,殊死较量, 正面人物揭竿而起,反面人物粉墨登场,演绎着一幕幕威武雄壮的 抗日长剧,最后以四面楚歌,强虏灰灭,黎明曙光,英烈喋血为结 局,前后照应,一气呵成,体现了恰到好处的艺术构思。在严酷的抗 战岁月里,海南人民是那样的英勇,他们面对日寇的屠刀,浴血奋 战,前仆后继,以一己之躯成民族大义,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透过 血泪凝成的文字,聆听着浑宏厚重的历史声音,一幅波澜壮阔的巨 大画卷,叠成一行行感人肺腑的诗句,激荡着海南人民不屈不挠的 抗日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境观和风 土人情以及语言特色。就我个人而言,海南是陌生的,海南给我的 印象永远是绿色的,永远是酷热的,特别是对海南的风土人情、文 化底蕴、历史典故知之甚少。而《喋血升谷坡》却让我从历史的视角品读了海南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在硝烟弥漫的背后,却是文 化的强烈碰撞,是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抗战同投降的较量,进步和 反动的对垒,构成了一幅真实而且色彩斑斓的宏阔画面,从而使作 品闪烁出熠熠的光辉。作者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鲜活的,特别是主 人公符秀媚,一个从小在泰国长大的姑娘,当家乡被日本鬼子的铁 蹄残踏的时候,毅然带着妹妹,追随海南华侨回乡服务团踏上海南 这片热土参加抗日战,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后来又根据组织 安排回到她的家乡,为了反日本的奴化教育,她当起了椰林小学的 教师,为了营救学生,她挺身而出,被日本鬼子押进升谷坡据点后, 她将计就计,据党组织的指示,利用爱人张孝日是日军指挥官小岛 同学的特殊身份作掩护,积极投身到打击敌人的活动中去。她以大 无畏的革命胆量,摸清敌情,及时通风报信,成功地组织慰安妇与 敌人做斗争,做好台湾籍日本兵的策反工作,使台湾籍日本兵与我 乡政府和政工队里应外合,有效地粉碎了敌人下村扫荡、抓民工的 计划,扰乱采石场、炸掉水泥厂,破坏机场基础设施,想方设法沟 通劳工感情,帮助大批劳工逃出虎口,终于拖延了日寇建设升谷坡 机场的时间,粉碎了日寇建设升谷坡机场的阴谋,消弱了侵琼日军 的军事力量,为我琼崖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符秀媚风华 正茂,为国殒命,令人扼腕叹息。她是海南华侨的杰出代表,她的 意志,她的品格,她的忠贞,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却是远远 地超出一个普通人的肉体和精神极限,她是同代人的缩影,在海南 的抗战史上是一面永不褪色的大旗,是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作者以正义为魂魄,以真、善、美为筋骨,大爱为色彩,通过对符秀媚 这一形象的精彩塑造,展现了海南爱国华侨为了实现理想而甘愿牺 牲的崇高精神,把烈士舍生取义之坚决、死亡之壮烈、牺牲的意义 之深远展现在世人面前,给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带来冲击波,给读者 带来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喋血升谷坡》作所表现出的俯瞰历史的气度,穿透灵魂的笔 力,对广阔生活的概括能力,以及那种指向战争、指向战争中人的 思考精神,都使读者耳目一新,使我们对作者的大容量、大篇幅、 大境界的艰难追求和无畏的探索,升起由衷的赞佩,特别是在那特 殊的环境中,通过被渲染得令人颤栗的生命个体,使我们看到了历 史的艰难与复杂。作者在刻划人物时,注意把当时人物所处的“景”, 所遇到的“事”,所面对的“人”,同所引发的情感联系起来,从外 貌、动作、行为、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描绘,塑造出有血有肉的 人物形象。诸如“冰霜历尽心不移”的邢毓岚,“一片丹心向日明” 的符和堂,“天地存肝胆相照”的姜尚枫等等,都刻划得豪情满怀, 活灵活现。而反面人物的刻划也入木三分,如升谷坡机场日军指挥 官小岛,就是一个阴险、歹毒、狡猾、好色的恶魔,在他的身上透 出其奸猾狡诈的民族特点,处处表现其贪婪、凶恶、狡诈的本性。
语言是文化的结晶体,了解一个地域文化,从琼剧语言入手, 无疑是最好的一个切口。《喋血升谷坡》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切入了 一些琼剧元素,让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海南地域文化风情,从这个角 度说,也不失为一本外地人了解海南文化的活化石。在《喋血升谷坡》的剧本中,充溢着大量新鲜、生动的海南方言,读来绘声绘色, 颇为有趣。例如,当地人骂日本鬼子为“跷脚筒”,由此可见一斑。
据了解,作者之一的郑心侨,为了写就这部长篇巨著,深入升 谷坡周边几十个村庄,先后釆访了一百多名亲历升谷坡机场建设的 老人,考察升谷坡机场遗址。至今遗留在机场的一些草坪还在,日 本鬼子建的桥梁及梅岭荒坡上的石墩还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 史的沧桑和那段血泪交融的曾经。当然,如此洋洋数十万言的作品, 在人物塑造、语言锤炼、情节铺排方面都会有这样那样值得斟酌的 地方。但是,面对创作新手,我们不能苛刻太多,不要有脱离实际 的奢望。郑心侨、符绩锡花了十年的心血给人们展现一幅海南人民 抗日斗争的壮丽画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值得称道。
总之,读着这部长篇巨著,仿佛“孤帆一片日边来”,让我耳 目一新,深深地领略到“野火春风血雨腥”的意蕴,我为中国金融 作家队伍中拥有郑心侨这样一位笔耕不辍、孜孜以求的会员感到无 比的欣慰。在这个略显浮躁、唯利是图的年代,能够如此执著地热 爱文学,静下心来,为爱国华侨筑碑,替抗战英烈塑像,实在难得。 在几分惊喜、几分赞许之后,我的眼前不由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 9 月 3 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及世界反法 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盛大活动中的重要讲话:“我们回顾历史,传承 爱国精神,是我们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伟大民族走向 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每一位为中国金融文学做出无私奉献的会 员,因为有了他们,中国金融文学的天空才会如此蔚蓝,文学创作 的净土才能如此肥沃,文以载道的理念才能得以真正传承;也正是 因为有了他们,中国金融文学才变得更加有意义,金融文化人的使 命才更加清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才更加明确,文学 讴歌金融事业的任务才更加光荣。中国金融文学任重而道远,仍需 深耕细作。
是为序。
2016 年 3 月 9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
乡 恋
——王张应散文集《一个人和他的乡恋》序 阎雪君
最近,我发现安徽作家王张应是一位热衷并擅长于书写乡愁的 作家。在他已经出版的两本诗集、两本散文随笔集和一本中短篇小 说集一共五本书中,没有哪一本书里没有写到乡愁,这就深深地打 动和感染了我。
这个生在乡村,后来走出了乡村的人,人是早已离开了乡村, 心却依然留在乡村,生命和情感的根系仍旧深扎在乡土之中。有人 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其实,乡愁也一样,被诗人作家们从古写到今,常写常新。王张应这个选择了与文学为伴的人,同时又 是如此迷恋他的乡土,或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都走不出他那浓 浓的乡愁。
王张应出生在皖西南潜山县的一个名叫“黄土岭”的村子里。 他的家乡真是一块富于灵性的乡土,在现代,在当代,那地方曾经 产生过好多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王张应说,他在他们那个村子里 所产生的作家当中,还不算最有名气的。最有名气的作家是大约在 一百年前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写过《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八 十一梦》等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的那位通俗小说大师,他叫张恨水。 王张应上的小学校,就是张恨水当年在老家念私塾的那间旧祠堂。
王张应家乡的那块土地,的确是一块最适宜耕种文学的沃土。 如果以张恨水当年念私塾的那间祠堂,也就是后来王张应上过的小 学校为圆点来画圆,把半径定在 20 公里上,在这个圆圈里面,就 可以找到好多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出生地,包括诗人海子的家乡高 河镇查湾村。再把半径拉长一点,扩大到 30 公里,在这个圆圈里, 也许人们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朱湘、朱光潜等文化名人的童年足迹, 甚至,还可以觅到当年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刘大 魁等人活动的踪影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当然也养育了热爱这方水土的作 家。王张应就是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又一位作家,他深爱着这方水 土。王张应直言,他的文学基因来自这方水土,没有这方水土,也就没有他的文学创作。有人说,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 人寻找天堂。有道理。
如今的王张应,早已离开了他心目中那块神圣的乡土,生活和 工作在安徽省会合肥,在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着高管工作。进 入银行业之前,王张应做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文学创作起步 很早,但中间有过一段漫长的停顿。在那种看似休眠的状态中,王 张应一直在对生活、对人生保持着冷静地观察和思考。直到两年前, 他才卷土重来。不过,这次起身,比他早年的起步,势头凶猛多了。
听说王张应的名字,其实很早。认识王张应本人,却是很晚了。 早晚之间,几乎相隔了二十几年。我是从报刊上认识王张应的名字 的,最早是在上个世纪 80、90 年代。那时,王张应在安徽已是一 名十分活跃的青年作家。他从 1984 年开始,陆续在省级以上文学 期刊上发表作品。当时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出头。早期,他以写诗 为主,也写散文和小说。90 年代的《诗刊》,多次发表过他的诗歌。 全国金融系统最有权威的报纸《金融时报》的“银河”副刊,在上 个世纪 90 年代曾经发表过王张应大量富于乡土气息的诗歌,还有 小说。
真正见到王张应本人,时间并不久,是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 小汤山,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举办的一次培训研讨会上,我们见面了。 会前,在作协秘书处提交的与会人员名单上,一共 50 名参会人员 中,我对王张应的名字感到了似曾相识,但不敢确定他是不是记忆中的那位“青年作家”。一问,终于对上号了,还真的是他,全国 金融系统一位“资深”的“新作家”。
说他“资深”,自有“资深”的道理。他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 就是安徽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是当时的全国金融系统为数不多的几 位“金融作家”之一。说他是“新作家”,似乎也有理由。他在默 默无闻地沉寂了二十年之后,突然以井喷的态势重新亮相在文坛上, 会让人误以为又一颗金融文学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2015 年,他 一次推出了 80 万字的《一个人的乡音》(系列作品集),包括诗集 《那个时候》、散文集《祖母的村庄》和中短篇小说集《河街人家》。 无论在安徽文学界,还是在中国金融文学界,均引起了十分强烈的 反响。安徽省作家协会曾经联袂《清明》杂志社、《安徽文学》杂 志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四家单位共同举办了“王张应作品研 讨会”,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季宇、安徽省作协秘书长兼副主席及 《安徽文学》主编潘小平、《清明》主编舟扬帆等多位著名作家、 评论家,对王张应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也 在会刊《中国金融文学》杂志上对王张应做出了重点推介,发表了 著名作家徐迅为他的作品写出的评论。
在北京小汤山的金融作协培训研讨会上,见到王张应时,他让 我想起了一句话,文如其人。王张应给我的印象是,既有乡土的率 真和朴实,又有乡愁的深刻和悠远。是他提醒了我,乡土和乡愁, 这东西并不是挂在人的嘴上,写在人的脸上,它是流淌在人的血液 里,是镌刻在人的骨子上的。无论在时间上过去了多久,还是在空间上走出了多远,人都不会真正离开他的乡土,人也永远走不出他 的乡愁。
在北京小汤山见面之后,不到一年时间,王张应告诉我他又有 新作出版。新书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而且旗帜鲜明地以“乡愁”作 为主题,书名就是《一个人的乡愁》。王张应嘱我作序时,我没有 推辞,也没有犹豫,欣然应承了他,就因为我俩有着相似的乡愁情结。
我和王张应一样,都在金融系统工作,文学创作只是在我们的 业余活动。我是利用了两个星期的休息时间,才看完王张应通过电 子邮件发来的书稿。看稿的过程中,我多次发觉我的眼窝子湿润了。 是王张应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对好人、对 好景、对好书那种真挚的、浓烈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家书写乡愁,自然离不开书写乡土。乡愁是什么?在王张应 看来,有时候,乡愁也许就是乡土之上的一条路。那是一条通往家 乡的路,明明看得见在路的尽头就是自己的家乡,可偏偏这是一条 走不通的路。家乡在那头,你只能看得见,却怎么也回不去。王张 应在《一个人的乡愁》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书写了这种“回不去” 的愁绪。
在书中的第一篇《对一块土地的忏悔》,作者回忆了儿时的天 真与顽劣,回望了少年时代面对成长的渴望与艰难,回想了对于乡 土的逃离与牵挂,最终写出了回归乡土的愿望与忏悔。“不知道从 什么时候开始,我对那块土地,心里怀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意。”
这是《对一块土地的忏悔》的开篇第一句。“那块土地”当然就是 作者的家乡,“深深的愧疚之意”是作者所说的那种“忏悔”,更是 一种抹不去的乡愁。这样的开头,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也是一本书 的开头,给人一种感觉,乡愁扑面而来。阅读《一个人的乡愁》这 本书,就是在阅读乡愁。
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往往被作家们拿来作为对于乡愁的一种寄 托。王张应在《回忆一口池塘》里这样写道:“回想童年时光,总 是怀念一口池塘。很近的一口池塘,就在老宅的门前。它曾经是一 个村庄的饮水之源,一口池塘滋养了一个村庄。也曾是一个童年快 乐的天堂,池塘里盛满了一段悠远的记忆。”借着对于童年时光的 回忆,作者怀念了一口池塘。对于一口池塘,为什么需要怀念?那 是因为如今的池塘,已经不是当年的池塘了。当年的池塘,早已逝 去,不见踪影。近几十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里的人们,生 活也许越来越富裕,但生存的环境却越来越糟糕,甚至很恶劣,就 连过去随处可取的饮用水,现在都来之不易了。水是生命之源,没 有水,人就无法生存。有水的地方,水都不能为人所用了,这难道 不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吗?看似作者在写童趣,在写乡情,在写乡愁, 实际上写的也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这种忧虑,恰是一种 更高层次上的乡愁。
类似的忧虑,还体现在作者对于乡土之上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 的追踪上。在《儿时的鱼》中,王张应这样写道:“有时,我也曾 傻傻地反问自己,儿时的鱼,那么多的鱼,没有流向今天,它们都是因为什么原因流到哪里去了?或许,鱼,原本就是一种喜欢逆流 而上的物类,它们不喜欢顺流而下!所以,在我们的眼前难得一见 它们的身影,它们都游曳到了河流的上游,藏匿在岁月的深处。” 在作者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鱼是很多的,在春、夏两季,只要天 一下雨,雨水在田畈上横流的时候,有水的地方都会有鱼,人走在 田间小路上,小路突然浸泡在水里,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踢翻正在水 里游动的一条鱼。也只是几十年时间,变化竟然如此之大,原先到 处是鱼的地方,现在,连鱼的影子也见不着了。人类生存的这个世 界,其实也是多种生物的共同家园。尤其是鱼类,它们算是人类最 亲密的朋友了,无私地为人类奉献了许多美味的食物,使得人类的 生活更加有滋有味。现在,在这片乡土上,鱼的家园倾覆了,鱼儿 遭遇了灭顶之灾,作为鱼类的朋友,人类真的能够袖手旁观吗?作 者想说的该是一个重大的话题,鱼类的灾难,也许就是人类的灾难! 希望鱼类的今天,不要成为人类的明天!作者通过写儿时的鱼,表 达了如此深层次的忧虑,这是对整个人类共同的家园面临生死存亡 的忧虑,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大情怀上的乡愁吗?
王张应笔下的乡愁,绝不是那种搔首弄耳无病呻吟式的小情小 调,而是一种切身贴心、一针见血的真实体验。在回忆家乡的风物 时,王张应会“忽然想起牛”。在《忽然想起牛》中,作者是这样 来写那头曾经是他的亲密伙伴的牛的:“我曾经十分痴迷于牛迈步 行走的姿态,我认为,那是一种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 气派和气质,我对牛特别崇拜。你看,牛的体格硕大,腿壮腰圆。
牛,立如一座山,卧如一磐石,行如一艘船。牛的行为举止,向来 稳重从容,它不急不躁,不紧不慢,走起路来,一步一个脚印,稳 稳实实,从不轻佻,从不虚踏一脚。人,难道不该从牛的行为举止 上学点什么?”这哪里是写牛,分明是在写作者的人生体悟。
这些年来,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正在丢失的不仅仅是牛,更多的 还是寄托在牛身上的那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乡愁有时候也会是一抹云彩,来无影去无踪,它不会仅仅停留 在乡土之上。飘忽不定的乡愁,常常陪伴着人们的行走,在行走的 途中时有时无,若隐若现。人生,其实也是一次行走。这种行走, 总是从家乡出发,最后又回到了家乡。即便人回不了家乡,他的心 也一定回到了家乡。人们总是这样,待在家乡的时候,并不一定能 够体会得到家乡的好。甚至还会万般的牢骚,埋怨家乡的种种不好 来。一旦走出了家乡,离家乡越来越远了,人们就会想到家乡的种 种好处来。人们行走的过程,始终会有乡愁相伴,即便走到了天涯 海角,也有可能在那里与乡愁不期而遇。所以说,一个人的远行, 不是为了走得更远,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在王张应的《一个人的乡愁》中,有一组书写行走的篇目,看 起来只是写一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实际上写的还是乡愁。
在《懵懂少年的一次远行》中,作者写出了一对少年兄弟对远 行的渴望,以及远行给这对少年兄弟所带来的快乐:“走出家门, 这一对小兄弟,简直如同久居笼中的小鸟,突然被人给放了出来, 一时间天高地远,世界空旷无边,两个少年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行走的途中,饥饿、寒冷还有 恐惧,会轮番来袭,一次次考验着这两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在黑夜 里,这对少年兄弟看到了一点微弱的亮光,既欣喜又害怕。欣喜的 是认为那里有一户人家,他们于无助中觉得有助了。害怕的是担心 那不是人家的灯光,那会不会是狼的眼睛。“我发现,到了关键的 时候,总是老天爷在暗中助人。就在我们兄弟俩四顾茫然一筹莫展, 不知道该去哪儿找谁的时候,在东边不远处,突然亮起了一小点微 弱的亮光。起先,我们兄弟俩对着那个豆大的光亮,还有些怀疑, 担心它会是狼的眼睛。因为我们从小听说过许许多多有关狼的故事, 知道狼的眼睛在夜间是会发光的。”文章写的是远行,落脚点还在 “家”字上。这对少年兄弟就是在这样一次行走的艰难过程中,体 会到了人出门在外的种种不易,从而反衬出家的温暖,在家就是幸 福。
在《在青海邂逅油菜花》一文中,作者看到了青海的油菜花, 他就想到了自己家乡的油菜花。他是这样写的:“在青海的门源县, 我看到了大片的油菜花。那种熟悉的花色和花香,让我感到了格外 的亲切。那里的油菜花就好像我的一位亲戚,或者是邻家的一个女 儿,她已经嫁了远方,我和她,在这个异地他乡很意外地相遇了。 她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吃惊,让我欣喜。那里的油菜花,让 我看到了一种来之不易的美丽,那种楚楚动人,让人感动不已。” 在作者的眼里,他乡的油菜花,也是家乡的油菜花。油菜花已经不 仅仅是油菜花了,油菜花还可能是人,是家乡的人,是邻居,是亲戚。一个在旅途中看风景的人,他把他乡的风景看成了自己的家乡 人,这不是乡愁又是什么?
在《长寿村的空气》一文中,作者写出了久居城市的人,对于 城市空气混浊的一种无奈,也表达出对于蓝天白云的向往:“蓝蓝 的天空下飘着几朵白云,风吹过,白云缓缓漂移,宛如天边雪白的 羊群。儿时常见的情景,现在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头顶一块干净 的天空,呼吸几口清洁的空气,如今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显得很 奢侈。”其实,这种无奈和向往,又何尝不是乡愁!
乡愁无言,乡音有声,乡音最是引发乡愁。“乡音无改鬓毛衰”。 王张应说这句话用在他的身上还是蛮贴切的。在《一个人的乡音》 中,作者写道,“所以,从骨子里面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乡音抹 除。在很多场合,我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说起了乡音,特别是到了那 个名叫黄岭的村子里,我就从来不说普通话,只说乡音。比如,在 黄岭村说吃饭,我从来不说吃饭,说‘七饭’。”这个迷恋乡土的人, 他真的做到了乡音不改,乡愁不忘。
乡愁不只栖身在乡土,乡愁只行走在路上,乡愁,也常常隐居 在书本之中、被收纳于文字之中。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其实,也是 在阅读乡愁,品位乡愁。在王张应的散文随笔集《一个人的乡愁》 里,有一组文章与读书直接相关。不过,看起来写的是读书,实际 上还是在写乡愁。
其中的《乡贤张恨水》,是一组以著名小说家张恨水为对象的 文化随笔。作者从张恨水家乡人的角度,对张恨水做了一次多方位、多维度的阅读,写出了《恨水老书房》《恨水何以恨水》《张恨水的 处女作》《张恨水第一次投稿》《张恨水其实就是一座山》以及《婚 姻里的张恨水》六篇随笔。相信通过阅读这样一组随笔,人们便可 以对于从黄岭村走出去的张恨水这位誉满民国的通俗小说大师,有 一个鸟瞰式的了解。文章写的是名人,实际上写的也是家乡。家乡 既是笔下名人的家乡,也是作者王张应的家乡。在《恨水老书房》 中,王张应说,“恨水老书房,又名‘黄土书屋’。那地方,我太熟 悉了。不过,虽然我早就熟悉那地方,但原先我并不知道,那地方 就是恨水老书房,或者叫作‘黄土书屋’。熟悉那地方,是因为那 是我的家乡,我的出生地就在那里,当年的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 在《恨水何以恨水》中,王张应说,“作为张恨水的同乡人,了解 乡贤张恨水,我是从他的名字‘恨水’二字开始的。在我的家乡黄 岭村,从我这一代往上连续三代,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张恨水。” 在《张恨水第一次投稿》中,王张应说,“在恨水的家乡,当然, 也是我的家乡,在众多的有关张恨水的传说中,我从来就没有听见 过乡亲们谈论过张恨水的第一次投稿的经历。也许,乡党们看到的 只是张恨水后来的光鲜,却没有看到他那光鲜背后的艰辛。”在《张 恨水其实就是一座山》中,王张应是这样说的,“每次走在家乡崎 岖的山路上,抬头仰望巍巍的大别山脉时,我总是不免想到,巍巍 的群山当中,哪一座山,才是张恨水的那座山呢?”在《婚姻中的 张恨水》一文里,末尾写道:“从他的婚姻生活里,我看到了一个 仁慈、敦厚、温和、善良的张恨水。”诸如此类,文章写的是乡贤张恨水,写的也是作者的家乡,于字里行间似有一股淡淡的乡愁, 如烟如雾,飘忽不定,经久不息。
一个心怀乡愁的人,他注定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想往家乡, 而又不能回到家乡的时候,唯有读书,读书方能消解乡愁。从《一 个人的乡愁》里,发现王张应近期除了阅读乡贤张恨水,还在阅读 《闲情偶寄》《浮生六记》以及《山居杂记》,还有美国人写的《瓦 尔登湖》,且都写出了很好的读书随笔。这些随笔在落笔之处,总 能让人看得出来王张应是个心怀乡愁的人,他在阅读中寄托乡愁, 他让那些笼罩着乡愁的日子同时又充满了书香味。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乡愁和书香不离他的左右,他喜欢与书香 和乡愁一起结伴而行。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 里,安徽作家王张应以“乡音”、“乡愁”为主题,相继推出了四本 书,累计超过一百万字。而且,文体的种类相当丰富,有小说,有 散文、随笔,还有诗歌。足见,王张应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是非常 充分的,他为此足足准备了二十年。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多面手, 一位十分勤勉的作家。因此,我要说,他的强项是写作,其核心竞 争力是写作的“全面性”。他勤于创作,广泛涉猎,并不局限于单 个文体的写作,他在不同的文体领域内努力地探索着,并且收获到 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王张应在全国金融系统的作家群里已是颇具实力的骨干 作家,创作成果丰硕,在社会各界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由于具备了这样一种大精神、大气象,又有了非常充分的文学创作准备,我 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处于创作爆发期的作家王张应在不久的将来, 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上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高潮, 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是为序。
2016 年 6 月 20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一
笃静守真 不忘初心
——王炜炜长篇小说《黑白蝶》序
阎雪君
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对一个国家与个人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经济工作的从业人员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金融行 业的作家们与一般作家相比,更直接地触摸到国家经济脉搏的跳动, 若能把自己在经济工作中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诉于笔端,那将 是文学界巨大的一笔财富。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近千万人, 在社会经济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中间涌现出许多文 学爱好者。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以来,引导广大金融界的文学爱 好者积极创作,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强化对 金融文学作品推介力度,几经风雨洗礼,王炜炜犹如一道靓丽的雨 后彩虹,脱引而出,成为全国金融作家的佼佼者,成就显著,独领风骚。由于她创作勤奋,成就突出,很快就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并且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首位推荐到鲁 迅文学院中青年高研班的学员。我们欣喜地看到她从鲁院学习归来, 佳作不断,继去年在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素简清欢》, 又将出版她的第一部金融体裁的长篇小说《黑白蝶》,她希望我能 为这本书写个序,我欣然应允。
许多人不敢写金融小说,怕它枯燥无味,确实有些金融小说被 写成了金融知识的教科书。而王炜炜所写的《黑白蝶》足以吸引人、 打动人,情节安排曲折动人,百转千回,让人看了放不下。主要是 因为小说有故事、有情节,有生活、有味道。《黑白蝶》全书分明 暗两条线索进行叙事。明线是寻找失踪的女富豪赵梦蝶,暗线是两 代人的情感纠葛及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故事发生在东南 沿海城市云海市,2011 年 3 月的一天,云海网新闻早播报上一条 消息引起了云海市商界的巨大反响,也引起了当地金融界甚至于是 政界的巨大震动。赵梦蝶,一名不到三十岁的女子,有着云海市的 形象代言人、云海市最年轻的慈善家、亿万富姐的多个标签,网传 她因资金链断裂跑路,是真是假?这个网名“黑白蝶”的商界女汉 子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她究竟是“善之 白蝶”还是“恶之黑蝶”,她与云海市龙头企业云宇集团最终的命 运又会如何?小说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诸如“脚踏两只船”“为爱走 险”、“认亲盛宴”“金钱博弈”、“ 离奇车祸”、“ 金牌掮客”“致 富梦碎”等生动的情节与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讲述了两代人在社会经济变革生活中的巨大而细微的变迁和发展,展现了闽南地区人 们生活的原貌,描绘了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阶层的人物脸谱及由金钱、 权力、美色、智慧、阴谋构建的浮华世界,展示在追逐权力与财富 的背后,丑陋与美好、善良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的各种力量的较量, 揭开了民间融资的冰山一角,对当前中国正势图突破、但困难重重 的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鲁迅先生说:“写小 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黑白蝶》笔触细腻,手法娴熟,成功地塑造企业家安振宇、赵梦 蝶,海归博士阳光,银行长行长阳卓成、周凯,女市长施惠,电视 台主持人肖芳芳,中学教师安振国,农民工赵建设等社会不同阶层 的人物形象,深度反映在时代潮流中的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变化及命 运的跌宕起伏。《黑白蝶》既有小说的悬念丛生,又有现实的“血 淋淋的人生”和“金钱博弈”的虚幻世界,可读性极强,是一部不 可多得的金融题材的小说力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金融时报》首席记者唐小惠对王炜 炜的专访中得知,王炜炜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她在大学学的是英 语专业,毕业后曾当过中学英语教师,后改行到银行工作,工作岗 位与地点多次变动,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长期坚持文学 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早在 2004 年,由花城出版社国家计划 内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漂亮不等式》,随后由《中国图书商报》重 点推介,参加海峡两岸优秀图书展并被复旦大学等多家大学图书馆 收藏,当年获得刺桐文艺奖小说二等奖。王炜炜对多对种文体都有涉猎,短篇小说及散文在全国各种文学比赛中获奖数十次,作品入 选多种文学选本。我看过她编剧的在中国金融工会第二届“金融人、 金融事”微电影的大赛获奖的微电影《爱到花开》,故事表现的是 金融服务创新期, 在领导、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银行员工成功化解 了一笔风险贷款的故事,表现了农发行人爱岗敬业的精神, 为人们 打开了一扇了解农发行“服务三农”的窗口。她写的《巧巧的选择》 《裸婚》等微电影在厦门卫视播出并在网上热播,有一定的社会影 响力。
王炜炜作为银行的一线员工,平时工作十分繁忙,所有的创作 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不仅如此,她在泉州市作协还担任了职 务,还是《中国金融文学》的编辑,她负责编发的“中国金融文学 公众号”,编辑发表了全国金融作家的许多作品,为繁荣和发展我 国的金融文学做出突出贡献。最近,她又参与了泉州市文联及陕西 金融文学一个合作项目“丝路金融文学双城记”。众所周知,“一带 一路”是中国新一轮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重点。陕西、泉州两地作 家联手在《丝路金融文学》杂志、《泉州广播电视报》开设专栏, 立足文学,兼顾金融;立足陕西、泉州,放眼全国。两地作家将组 织“丝路金融文学之旅”采访采风活动,两城金融文学”高峰论坛 等,前景看好。
清泉如许唯有源头活水。用纯净的心,用干净的笔,写纯粹的 诗歌、散文和小说,需要热爱、勇气、执着和痴迷,王炜炜无疑是 这为数不多的执着者和守望者之一。她说,写作是她内心的需要,也是她超脱人生困惑的自我救助。写作记录了她对生活、生命的体 验,丰富了她的内心生活,使她不沉沦于平凡与琐碎,促使她对的 生活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追求探索生命的意义。她继承传统又独 具创新,形成了自己质朴、洗练干净的特有文风,其孜孜不倦的人 文思考,如行云流水、思潮起伏、吟咏不绝,沉浸于人生与文化苦 旅之中,或大言炎炎,或细语絮絮,寸楮片纸,感而后思,思而薄 发,道不尽人生百态,写不完世间真情。从她的文字中,我读出了 她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善意、对社会的责任,这是一个成熟作 家的素养与担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金融文学这块土地上,需要更多的作家去 探索,去努力。我相信,笃静守真、不忘初心的王炜炜在她坚持不 懈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积累中,一定会带给我们新的审美创造的惊喜。
是为序。
2016 年 6 月 26 日
于北京市金融街作协办公室
十二
天涯蕙兰咏绝唱
——兰溪长篇小说《梦回兰园》序
阎雪君
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近千万人,在社会经济工作中扮 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中间涌现出许多文学爱好者。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以来,努力打造一个为金融作家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在众多的作家中,兰溪 犹如一树静静开放、圣洁无暇的白玉兰,淡雅素朴,超凡脱俗,散 发着“试比群芳真皎洁”的馨香之气。
她勤奋创作,成就突出,还荣获了“冰心散文奖”。2015 年, 被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推荐到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深造,并于 2016 年 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们欣喜地看到她从鲁院学习归来,佳作 不断。继去年出版了散文集《回归伊甸园》,又将出版她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梦回兰园》。在《文艺报》《新民晚报》《黄河文学》《时 代文学》《广西文学》《延安文学》《海燕》《青年报》《天风》等全 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几十篇。在不到一年内,先后加入中国报告文 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成为北美文艺社荣誉作家,全国“两会” 期刊《天风》特约撰稿人,“大白鲸世界杯”儿童奖评委......
当下,信仰危机、金钱崇拜,实用主义、快餐文化盛行,许多 人不愿写爱情小说,认为已经过时,没有市场。而兰溪的创作,一 直是另辟蹊径,不迎合潮流,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理想与创造 初衷。
《梦回兰园》描写了上个世纪 80 年代至 2000 年左右,男女 主人公对理想的追求,对纯洁爱情的坚守。正如男主人公大江写给 女主人公的信所言:觅天涯之蕙兰,咏千古之绝唱。
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生动的情节、富有生活气息的细 节,讲述了 80 年代纯美的爱情故事,讴歌了那个年代纯洁无瑕、纯粹的感情。展现了大学校园唯美的画卷,多姿多彩的诗篇。在时 代变迁、人心不古的当下,对男女主人公仍然保持至死不渝、终身 不变的纯净爱情,进行了讴歌与赞美。书写了至善至纯至美的爱情, 催人泪下的动人诗篇。通过人物内心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对改 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与探讨。
《梦回兰园》成功地塑造了王大江、刘百合、李想、傅新琅等 人物形象。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作者深情讴歌真善美,呼唤心灵回 归,回归纯洁的爱情,回归伊甸园,回到起初的爱。其现实主义题 材的情感故事,散发着浓郁的亲情、友情、爱情气息,如同白玉兰 一般纯净、清香、高雅、圣洁,沁人心脾。这也是一部集艺术性、 思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情感故事。让读者在为男女主人公生死不 渝、纯美爱情深深感动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反思什么是真正的爱 情?如何珍惜美好的感情?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清新的风格、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千古绝 唱、诗意画卷,可读性极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爱情小说力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金融时报》记者对兰溪的专访“兰心蕙质的女作家——访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中得知,兰溪是金融界的摇篮——东北财经大学的高材生。她有丰 富的人生阅历,先后做过政府官员、大学教师、企业高管,大学毕 业后一直从事经济工作的她,对文学的坚守始终如一。因文采出众,被公认为行业内多才多艺的才女:当过大学老师,电视台节目主持 人、能歌善舞、会跳芭蕾,对文学更是情有独钟。
兰溪自幼热爱文学,12 岁时便阅读《红楼梦》等名著。早在 27 岁,就出版了散文集处女作《枫林叶雨》。凭借纯真率直、清丽 脱俗的文字功底,兰溪在短短几年内,连续出版了《生命的芳香》、 《心灵的圣殿》《回归伊甸园》及经济著作多部,获得全国第三届 “冰心散文奖”的桂冠。散文《金色的耶路撒冷》《以色列纪行》《迎 接复活的春天》《梦中的橄榄树》等多次荣获“全国散文大赛一等 奖”。评论家用污泥中的白莲、沙漠中的绿洲、冰山上的雪莲来评 价她的散文:“兰溪的散文写作,始终坚守至爱至善至美的求索。 为大爱和大善高歌。”“文如其人,兰溪纯真率直,她的散文清丽脱 俗。如空谷幽兰,素洁高雅、静静开放;如清纯小溪,远离喧嚣与 浮躁,深藏善良、圣洁、悲悯情怀。”
兰溪才思敏捷,勤奋耕耘,除了散文、小说外,她还大胆尝试、 涉猎不同文学体裁。她创作的报告文学《活出荣耀,活出爱》,发 表于全国“两会”大型期刊、海内外双刊号《天风》2016 年第 4 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欣赏。受中国残联、中国散文学会、华 夏出版社之邀,她对“残奥会”冠军运动员张立新进行了专访,并 创作了报告文学《逆水行舟,搏击风浪》,近日将由华夏出版社正 式出版。她的诗歌《地球,我的母亲》《走向伊甸》等荣获全国“梨 花诗会”大赛冠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兰溪坚持写高雅文学,坚持写纯净 的文章,为爱书写,为呼唤心灵回归书写,不迎合媚俗,不以追求 经济效益为目的,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而赢得了广泛的赞 誉。去年年底,《党建通讯》上介绍了她的新书《回归伊甸园》,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兰溪的作品,充满人性关怀、对弱者的怜悯。兰溪充满爱心。 在她的作品中,彰显了作者充满挚爱,充满悲悯的情怀,这在精神 萎缩、价值凋零、人心浮躁的今天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兰溪的爱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大爱。正可谓“天地有大美,人间 有大爱”。在她的笔下,对受苦受难者、底层劳动人民无不充满同 情和怜悯。特别是在当下,很多人价值观混乱,精神空虚,灵魂麻 木,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念。兰溪的散文无疑是荒漠中的绿洲,黑 夜里的灯光,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曾说过:“文 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兰溪的散文带给人的正是光热、力量、勇气和希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兰溪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国内外 采风。如到儿童村关爱特殊儿童,探望孤寡老人等,亲身体验感悟 生活的爱与被爱,用心灵感受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欢。“真挚的文章 必须有真挚的感情作为积淀。”是兰溪一直告诫自己的话。“我想通 过自己的文字,在纷乱的世俗中,求得一份纯净,为净化文化市场, 呼唤回归精神家园,呼唤重塑心灵的圣殿,呼唤彼此相爱,奉献自 己的心志。”兰溪有感而发。因此,兰溪不仅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而且潜移默化影响了更多的人。她用诗一样的语言说:“我愿 做一束光,照亮周围小地方。我愿是幽谷盛开的白兰,把心灵交给 纯净,享受一种清新淡然。”
读兰溪的作品,会被她精神上的无尘、心灵的丰富与美好,良 好深厚的文化学养,云淡风轻的心境而深深感染,使心灵得到净化 与洗涤,精神得到提升与慰籍。她的作品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坚持信仰理想以及人类的终极关怀,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深邃的思考, 呼吁人们摈弃污秽,追求圣洁;远离喧嚣,归回宁静。正如著名散 文家王剑冰评价的那样:大海的女子,自有辽阔与放达;兰溪的文 字,独具纯净与安详。
兰溪为博客起名“为爱书写”,表明了她创作的初衷与目的。 你接触她的文字会被她的仁慈所融化;你接触她的人,会被她的人 品所折服。爱可以唤起力量,唤起新生,驱逐黑暗和罪恶,带来光 明和美好。兰溪是为大爱大善高歌的人,这样的人不正是今天和谐 社会的传播者吗?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来播洒爱的种子,让 它生根发芽,那么一定会长成一个繁华似锦的春天。期待“为爱书 写”、勤奋耕耘的兰溪,能书写更多更好的作品。
是为序。
2016 年 8 月 1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三
绿叶对根的情意
——武举先生诗集《雨枫诗选》序
阎雪君
好雨知时节,春路雨添花。 知悉一代名师、我们十分敬仰的恩师武举先生的诗歌大作《雨枫诗选》就要问世,心中甚喜!这是阳高文艺界的一件大好事,也 是我们所有师生多年的心愿。际此,我代表武老师向倾情资书的兄 弟姐妹、向所有关爱此书的同学及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在此鞠 躬。
实际上,多年以前,武老师就印制出过一本小诗集,书名也是 《雨枫诗选》,这就足见武老师对这个名字的偏爱。记得当时先生 就让我作序,我虽受宠若惊,却也未敢承命。作为先生多年栽培的 弟子,实在不敢“造次”。因为在我心目中,先生桃李满天下,他 的学生、我的同学,许许多多,都比我优秀。且因我当年名落孙山, 且屡战屡败,给武老师丢脸,我一直自行惭愧。先生虽经常跟人夸 奖自己的弟子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我始终觉得自己远远未能达 到青的纯度,反而坚信蓝永远是青之母,蓝的博大和深邃永远是青 所未能企及的。于是我就请托大同市著名诗人、市文联聂还贵主席 为先生作序。
这次《雨枫诗选》脱稿前先生就安排让我写序,尽管我还是心 存敬畏,但再也无辞可托,更多的是确实有许多的心里话要倾述, 便不再顾忌师生身份,只蒙受师生之谊了。觉得老师出了本书,譬如一篇文章,三十年前打了伏笔,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了照应,这不 富有传奇色彩吗?加上恭敬不如从命的古训,再辞便觉不敬,于是 我就欣然献丑,倾情作“序”了。
我曾为全国不少的作家、诗人等作序,但对书对人,特别是对 人远没有对先生理解得深刻!少壮功夫老始成,先生著书凭的是少 壮功夫;夫感人心者莫过乎情。二者有机结合,导致了作品句句珠 玑,字字真情。就我个人切身感受而言(或许大家也有类似的感受), 先生的情体现在生活中爱才、励志上。先生普惠、喜爱他的所有学 生,为切实体会和表达,我只能仅以自己为例。
先说爱才。记得 1981 年,我勉勉强强上了马家皂乡的重点初 中,当时是全乡语文第一名,但数学不及格。我分在了先生的四班 (当时只有 4 个班)。真是天缘巧合!开学典礼上班主任武老师那 极富诱惑力的开班(场)白,就征服了有点调皮的我,我暗下决心, 一定要跟着这位老师学出个名堂。于是,我就在第一篇作文中用心 表现自己。果然,武老师慧眼识人,我的初中开山之作《开学第一 天》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再后来,我有点沾沾自喜了,有了写小 说的野心,每周一厚叠给老师看。一天,老师把我叫到他宿舍,先 是鼓励了我,后又讲了些道理,告诉我写作和做事成功的“三大秘 诀”,那就是:背古诗、写日记、练书法。他特别要我从写日记做 起,每天一篇,绝对要真人真事,真情真感。再后来他发现我语文 越来越好,数学越来越差,又找我谈话,担心我偏科无法发展和生 存。当得知我决定破釜沉舟,执意冒险作家梦,也就支持了我的选择,并且亲自把我安排到他的宿舍住校,每当夜深人静时,他还手 把一本《古文观止》,摇头晃脑逐字逐句念给我听,在苦口婆心, 悉心栽培。后来每年中考(我的上几届校友),武老师和全校的语 文老师一起猜测中考作文题,并安排我写出来再油印成册,发给准 备参加中考的校友们学习,使得我当时尽管数理化全是零分而赖名 远扬,也在同学们面前挽回一丝丝活下去与坚持创作的勇气和尊严。 1985 年,我终于经过在乡中学 6 年的“修炼”,参加了初中毕业 考试,当年中考的作文题是《献给老师的一束鲜花》,我赢得了全 县唯一的满分,并且获得全县语文第一名,最终朱衣点头,被县教 育局破格录取,我觉得这也算是我献给武老师的一束鲜花吧!记得 那时先生已应聘大同新荣区,一时两地茫然,后经我四处打听,终 于知道了先生下落。先生得知我升上高中也为我长出了一口气!现 在想来,当年要不是武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我是断然升不上高 中的,也就拿不到我的最高学历(高中毕业),尽管后来我也算读 了个北大研究生,但终归不是全日制的,呵呵。正是凭着武老师授 予我的写作才能,我才能从村、乡、县、市、省,一直走到了国务 院的直属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一个“三无”(无文凭、无 非农户口、无工作)人员,成为一名银行高管,成为中国金融界的 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所以说,是武老师 造就了我!当然,武老师培育的更多的还是文武双全、德才双馨的 学生们,如今他门生遍地,名满天下。
关于励志,我们之间也是有故事的。惊蛰一声新雷起,诗选万 象故人观。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转眼间,武老师临近花甲, 日子过得好快。没有想到,武老师在退休后,居然又创作了一部诗 集。我便从武老师的身上深刻理解到了什么是功崇惟志,什么是业 广惟勤。 体现了武老师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的理想;更凸显 了武老师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品格。我想当《雨枫诗选》伴 着繁花似锦的的春天送到各位手中时,大家是否觉得先生至情大爱 的为人?是否觉得这就是当今最时兴的正能量?还是原县教育局 高贵德局长说得好:武老师活出了人生大境界!遍览诗选,洋洋洒, 一路风流。仔细剖析,我认为,其真髓有两点:一是志存高远,不 知老之将至,红枫傲秋,他激情高唱:“人在低处心在远,三秋枫 叶傲深秋!”二是热心爱护文学新人。在赠满林建英诗中,先生深 情鼓励: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因此我认为,如果 把整部诗选比作一条神采飞扬的龙,那么这就是这条龙的两颗威光 闪耀的眼睛!
武老师无疑是成功的,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酷爱文艺硕 果累累。朗朗日月,耿耿情怀,彰显了武老师不忘初心,玉洁明清, 十分难得。究其缘由,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武老师对生活的 无比热爱。诚如市文联主席聂还贵所言,人常说越是世俗的,越是 生动的和美丽的。芳香莫过泥土味,多彩最是田野礼一一这是品读 武老师诗歌时,我的感觉脑海里清晰映现出的一行字幕。目前许多 的诗歌越来越像凌霄花、紫罗兰之类的藤蔓花木,一味向高处攀援.就像日光大棚里的蔬菜水果,就像琳琅满目的转基因食品,光鲜妖 艳,却味道愈来愈淡。堡里小学堂.一株老树枝桠劲,四合瓦房古韵 长”.一株老树,一处古旧的四合院,就是武老师童年时的小学堂。 “曾经孩童时,和泥捏哨炉......捏好唾液抿,通体光溜溜,晒干待 日落,燃火沿街跑。无边夜色里,小村火龙游”。这‘哨炉”我没 有见过,想必是武老师当年孩童们十分喜爱的“土玩具”。哨炉捏 好后,用唾液一抿”,晒干后举在手里,夜色浓淡,满街奔跑追逐, 闪闪烁烁,明明灭灭,俨然一条火龙舞动.一一一幅乡村夜晚童趣烂 漫的游戏画面。“雪野云闲兄和弟,泥炉火暖菜与粥”;“古树村南 啼鸦老,白羊坡北响轻鞭,”意象鲜明对比中,村野气思袅袅如烟。 “遥怀父母烛风年,多少苦辛多少酸。月影慢移浇菜韭,油灯频挑 做衣衫。父亲月下浇菜,母亲灯下做衣,可怜天下父母心,养儿方 知父母恩。而 “几株老树啼早鸟,一辆轻骑送粉娘。乡野之春多 异趣,亲临胜过读斯章”。恰是乡村故事里一页农家姑娘出嫁的白 描插图。
武老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职业常使他把从生活中悟出的人 生道理,通过诗歌的形式,传导给学生。一一“粥饭养人惟应饱, 诗章怡性但求严”;“谷里花萌知地暖,林间鸟叫作春声”;“一体师 生今日事,醉人何须酒千杯”。给我们吹来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 五 十年前七龄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素养了较深的古文古诗积淀, 他讲求诗句对仗工整,颇得古诗风韵,如“和风拂垄似有诉,疏雨 沾衣却无言”;‘叶落烟凉雨未收,萧条风物正堪愁”;“愿君离后多珍重,绿水荷花承露红。”追求‘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生活不能缺少诗歌,就像田野不能缺少春色,或许生活的原态还不 等于诗,但却是诗意氤氲的辽阔原野,诗歌可以提纯生活,观照生 活,但不可切断生活,抛离生活。塑料制作的花朵如何艳丽,终究 骗不过蜜蜂的眼睛,不会落下蝴蝶的翅膀。这情景端端地应了那句 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事即兴,信手拈来, 以诗作记,抒情咏怀,构成武先生生活的一种状态,这一方面体现 了他对诗歌的热爱,一方面却使一些作品流于疏淡。他用纯净的心, 用干净的笔,写纯粹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需要热爱、勇气、执着 和痴迷,武老师无疑是这为数不多的执着者和守望者之一。
他说过,写作是他内心的需要,也是他超脱人生困惑的自我救 助。从他的文字中,我读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善意、对 社会的责任,这是一个成熟诗人的素养与担当。
古老的乡村,教学的阅历,诗意的生活,时时有武老师的沉思 与吟咏,到处有武老师的身影和足迹。武老师文若春华,必将有更 加丰硕的成果!武举先生,永远是我们众弟子眼里的“蓝”、心中 的“青”!
是为序。
2016 年 9 月 10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四
春雨润物细无声
——冯衍华长篇小说《细雨无声》序
阎雪君
初识冯衍华是三年前在山东梨乡聊城的全国“恒通杯”散文大奖赛颁奖会上。当时正是万亩梨花盛开时节,他的散文《典雅芙蓉 街》以全票赢得评委的认可,获得一等奖。会后,他赠我一本他和 他的哥哥冯延伟合著的散文集《古窑韵事》,那是一部书写他的家 乡淄博的陶瓷文化、饮食文化和山水故乡的集子。从篇篇优美的文 字里,我读出了他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歌者。 由此,他也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首批会员。他创作勤奋,收获 丰硕。2013 年,他的长篇小说《涅槃》获得了中国金融文学界最 高奖项“中国金融文学奖”。评委会在授奖词中这样写道:作品思 想深刻、文笔细腻,通过描写一群基层工行人在股份制改革时期的 一段生活经历,深刻展示了股改岁月中工行人的一种情感和一种精 神,高扬了金融人的精神风貌,描画了时代的光芒与人性的光辉。 令人震撼,激人奋进。这部长篇小说还获得了“聚焦工行全国金融 文学大奖赛金奖”。
他在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工会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硬是 利用业余时间,痴心于文学,靠他的勤奋和执着,仅仅过了三年多 的时光,他又以一个金融赤子的情怀,拿出了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 篇新作《细雨无声》。完全用业余时间要完成这样一部著作,若没
有对所从事的金融事业的挚爱,没有对金融生活的深度观察和认知, 没有对文学的痴情和挚爱,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的说,《细雨无 声》是他的倾心沥血之作。
早在多年前,冯衍华就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和柳泉诗词协会。 二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曾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散 文》《新文学》《柳泉诗词》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诗词。 近年来,他转入小说创作,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讲好金融故事。中国 金融业进入股份制变革的十年来,想必很多金融作家都在围绕着金 融人、金融事用文学的视角对金融业的变革发展和金融人的心灵史 做着深刻的思考。
润物细无声。当我翻阅《细雨无声》这部文学作品时,我欣喜 的发现这不仅是一部书写金融人、金融事的作品,而且是一部深刻 人性、震撼心灵的文学作品。在你慢慢地阅读中,会悄然无声地滋 润着你的心灵,给你以营养和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受益。他是一位 现实主义的金融作家,他关注金融业的现实,关注最基层的一线员 工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追求。据说他常年到基层调研工作,与一线 员工密切接触和交流,真正融入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走进他们 的心灵深处。因此,他的金融小说都是书写基层工行人的喜怒哀乐, 他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采用心理 描写,内心独白、象征等文学技巧,对人物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挖 掘和呈现。比如,他多次写到宿舍区的高大的梧桐树,在矿震到来 之前,是梧桐树的倒掉挽救了人们的生命;他写到老主席张浩捐献遗体,死后不要留墓,让他最终长成了一棵树;他写泰城支行新时 期的工会主席孔原山,受老师精神追求的熏陶,面对银行转型时期 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带领大家在创建职工之家工作中敢于直面驳杂 的矛盾,勇于担当,兢兢业业的不懈追求和拼搏,展现了基层工会 主席责任担当,依法维权的生动实践和真心实意服务员工的人文情 怀;他写到金融工匠全国点钞冠军,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秦雪爱岗 敬业的事迹;他还写到了 90 后新一代金融人郑秋生捐献干细胞的 温暖故事。他也注重描写环境和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理,同时也 使文本更具有了可读性。
在金融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确立一种 有理想的人生价值是很有意义的。用冯衍华的话说“为了一种理想 和追求,去奋斗去拼搏是值得的。”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他有他 的文学理想和追求,三年里,他把自己封闭在书屋里,几乎没有一 天的休息,有时甚至一天的写作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我相信,正是 他对文学的挚爱和勤奋,定会有更多、更优秀的金融文学作品呈现 给读者,为中国金融文学的百花园增色添彩。
是为序。
2016 年 10 月 16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五
爱有几分能说清楚
——康信明文集《相爱容易相处难》序言
阎雪君
作为信明的山西老乡,我是带着好奇心看完他的《相爱容易相处难》的。 我认识的信明,是一个观察分析总结能力较强的作者,他说他早先是学理科的,并不擅长写作,后来因为在单位调研部门工作, 所以下功夫学习写作。但我们知道,要想写好调研报告与论文,仅 凭文字功底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足够的专业储备、 较强的分析提炼总结能力等等。而这些正是他的强项,所以写作的 短板一旦补上,进步是神速的。比如他仅用本地两个储蓄所的一组 数据就发现了一个经济现象——储蓄变异,据此他写出了近五千字 的论文,这篇《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异与虚假增长》发表在中国科学 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研究》上,这是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 术刊物之一,也是作者所在市建国以来在该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信明还是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他对生活的感悟可谓顺手拈来, 不乏真知灼见、隽语箴言。比如他的第一本书《撩开人性的面纱》, 19 万字,不举一例,全是格言警句之类,在淘宝网上签名售书获 得好评无数,读者评价积了四本。他总结做人做事的道理,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娓娓道来,让读者从人的本性上观人识人,用智慧 做事成事,这本《通向成功的 N 个细节》经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后, 在当当网上曾连续七个月高居分类销售排行榜前列。透过众多成功人士的事例,他总结出了可供普通人借鉴的创造机遇的思路和方法, 有理论有实务,《机遇可遇更可求》一书契合当前总理倡导的“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被诸如苏州这样的城市列为 “职工读 书月”活动推荐书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对于信明的新书,我是有期待的。
当今社会,人们遇到的情感问题也许是最多的,可以说人人都 有情感问题,只不过多与少的区别。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 进了人性最本真的东西逐步释放,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好以自我 为中心,强调自我释放张扬与满足,都想别人向我靠拢,而很难委 曲求全,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繁荣与 稳定在带给人们富足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太多的诱惑,人说饱食 思淫欲,你很难保证一个人在吃饱喝足后仍然规规矩矩。无事就将 生非,包括“作”,包括各种“欲”等等。前者造成人与人间的隔 膜,沟通不畅,互不理解,各种看不惯,各种不包容;后者造成人 们想法太多,尝试太多,极易迷失自我,欲壑难填导致各种不满足、 抱怨。同时,每个人都是按理行事的,尽管这个理有时可能是歪理。 如果缺乏有效沟通,就会导致各自坚守各自的错误而使矛盾升级。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情感书不好写,对作者是一个考验。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畅通的么?至少我不这么认为。产 生沟通不畅的原因很多,有些人出于自尊、隐私、观念(如认为不 说为上)的原因不愿意多说;有些人即便想说,却存在表达不清, 对问题认识不到位、总结不好等原因;有些人则容易情绪化,导致缺乏沟通的耐心,反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更有甚者,很多人喜欢 隐藏真实的意图,总想把美化了的动机和言行表达给别人,可惜大 家都不是傻子。况且,有一些意图确实上不了台面,说出来也不会 被理解,要不怎么说人都是套中之人呢?凡此种种。但书这种载体 就不同了,只要有案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把隐藏的真相挖出来, 让你红红脸、发发汗,还不怕你急眼!
很多书喜欢提一个又一个的建议,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是 在做事的方式方法上,百人有百法,一定要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 而定,某法在某人身上有效,换一个人此法可能就不灵了,再说你 也不可能穷尽每个人的实际。二是不问青红皂白,不找根源或找不 对根源的主意不出也罢,那是无效的,只会添乱。三是凡事想通了、 理解了,主意自然来,没主意是因为没把事情理清、想透彻。改变 从说理开始!
我们看到,信明的这本书基本上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把 每节的重点放在了分析和说理上,但又不乏指点迷径、疏导思想的 对策。细致透彻准确的解析,直达人心,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人看了直呼过瘾;在找对原因基础上的对策又是那么一针见血, 招招致胜。
我认为,该书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贴近实际,共鸣性强。所 选案例都是人们经常遇到的婚恋问题,完全没有极端案例,贴近百 姓实际接地气,更易引起读者共鸣。二是涵盖面广,读者面宽。近 50 个案例,近 50 种婚恋问题类型,将人们平时所思所遇所困之难
题逐一作答,成为读者案头必备也未敢说。三是分析细腻,读者满 足感强。本书侧重于对当事人言行的分析判断,多角度、全方位透 彻的分析与说理,能充分满足读者对自己、对对方和对情感之事想 穷追不舍、一探究竟的心理和要求。了解人或事,只有细腻到骨髓, 才可能真正帮到人,该书想努力达到这一点,也达到了这一点。四 是概括性强,总体感足。为避免偏颇,在每个案例后面的分析中, 对当事人是非对错都有一个总的判断或评价,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 握,使文字更显紧凑和耐看。五是问题找的准,说理很到位。这是 最关键的。本书有一种辐射对照作用,每个读者都可以对照自己的 情况研习此书。深受情感困扰的人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对症下药; 有情感问题苗头的人正好从中借鉴,未雨绸缪;暂时没问题的人会 产生好奇心理,从中长阅历、长见识,增强留住爱、留住幸福的能 力。
以作者多年的生活阅历以及在这方面的特长,相信本书一定能 带给读者最贴心的帮助,最深刻的启示启发,最舒心的阅读快感。
是为序。
2016 年 10 月 1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六
向海而立 弄潮而兴
——广西金融文学作品集《金泉叮咚》序
阎雪君
文章均得江山助。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唯一沿海的自治区, 近年来凭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北部 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以及“一带一路”中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迎来了经济飞跃发展的历 史契机。金融战线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随着自治区的发展呈现 出勃勃生机,向海而立,弄潮而兴,金融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了一派 繁荣景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作家协会于 2015 年春天在八桂大地成立, 是中国金融作协中较早成立的分会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广西既是一 片多民族汇聚的神奇之地,也是一片人文荟萃的热情之地。广西金 融作协成立后,在主席魏振华同志的带领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着手进行了广西金融作协首届征文大赛。 广西金融界员工踊跃参与,共收到各类文章 84 篇,其中散文类 14 篇,通讯稿件及报告文学类 9 篇,诗歌类 61 篇。这次征文作品数 量多,质量高,充分展现了广西金融战线的整体风貌,体现了广西 金融文学的创作水平。
这些文章展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行业发展的盛况。《汇聚 四海英才,领航碧海潮巅》是为支持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建设而成立 的北部湾银行成立三周年的发展纪实。北部湾银行支持重点产业, 重推国际业务,为北部湾开发保驾护航;《建行“跨境通途”助广西企业走向东盟》是建行支持东盟自由贸易区而开发的跨境支付产 品;建行还利用信用证、国外保函和进出口贸易融资等“一揽子” 的综合服务,支持广西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此外建行 还着力提升自身议价能力,服务客户的同时将自身效益最大化。广 西农业发展银行是《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植根八桂芬芳壮乡”。《小 额险托起大民生》是中国人寿针对农村市场而设计的保险品种,用 小额险为农民建立民生保障。农民用民歌表达了对小额险的赞扬, ‘新农合、新农保、农小保’三项保险实在好。交费少,保障全, 病伤残亡加养老,一样少不了。《守望大瑶山》让小额险惠及到深 山的瑶民,是对大瑶山的保障和守望。
风平浪静的生活,也会掀起惊涛骇浪。繁花似锦的金融行业, 也有着以生命为代价的底色。《民军之歌》写了勇斗歹徒的建行卫 士廖民军,为了保卫金融事业牺牲了自己 29 岁的年轻生命。金融 人员不仅出现在抗险救灾的现场,灾后善后和重建正是保险人员的 用武之地。《欲与天公试比高》描绘了中国人寿寿险广西分公司的 战洪图,对不幸遇难人员的理赔工作在第一时间及时地进行着。《千 佛山下的生命穿越》写了中国人寿 13 名员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 结伴逃生,历经了 13 个小时的死亡穿越,终于全部获救,成就了 一段生命传奇。获救后立即投入灾后善后的理赔工作中。《初识舟 曲》《快乐的小燕子》《为了孤儿的心愿》是三篇甘肃舟曲县纪行报 告,中国人寿员工远赴甘肃舟曲,为“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中失去双亲孩子的采集心愿。孤儿的经历读罢令人同情,中国人寿在理赔业务之外又为这些孩子送去了人间关爱,如作者所写,“人 心就像捆干柴,有了火种,就能点燃烧旺。”
这些文章处处显示着金融人的人文情怀。广西和湖南邻省交界, 因为金融条线管理的特点,两省之间常互通往来,交叉工作。《又 回长沙》正是写了这样的情形。作者说“长沙不是故乡,却胜似故 乡”,对三湘四水饱含深情,不忘向湖南人民学习,他们是“世界 上‘三大倔强种族’之一,学习这样的‘倔’,是学习百折不挠、 永不言弃的可贵精神,还有学习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湖南近年来取得了骄人 的经济成绩,成为中西部发展的领头羊。作为金融人,经济总是关 注点,作者由衷地希望第一故乡广西能从中借鉴。广西地处盆地, 广西人都有着对高原的向往。在《聆听高原》中,作者写到:“天 路遥远,今生苦短,而未来很长,怀揣来世可遇的幸福,心里总会 有坚持的希望。”在《凤凰在哪里》中,广西作者去到邻省湖南的 湘西寻找昔日的凤凰,可是古城依旧,凤凰已难觅。
这些文章中处处洋溢着对广西这片热土的热爱。《美丽南宁》 “天蓝蓝,地锦绣,鸟语花香爱悠悠。”《花样南宁》不仅是民歌之 乡,还是红豆的故乡。《院落情思》写了在有“森林城”美誉的南 宁,各种鸟类栖息过冬,鸟鸣掩盖了汽车的噪音,各色花树次第绽 放,屏蔽了公路的嘈杂。在《故乡的路》中,是党的关怀让昔日的 泥泞土路变成了水泥公路,路成了国富民强的见证。在《乡情》中, 乡情演化为二十种形态,她是“村口的老井,为家乡生育了欢乐、富裕和幸福的子孙。”她是“村头那挺拔的劲松,告诉了山民如何 把生活的俚语种植在追逐的岸地。”
这些文章也展现了金融人的风采。《花开时节》描绘了农发行 南宁分行女工的英姿,她们是敬业爱岗的山茶花,是多才多艺的满 天星,是嘘寒问暖的康乃馨。《写在钞票上的忠诚》描绘了人行金 库守库员、管库员、查库员、押运员的身影。
金融工作性质决定了它离诗性比较远,但是金融员工同样有着 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们中有的在《写满诗行的夏天》手抄诗 集。有的将孩子从孕育到成长过程中有着纪念意义的节点写进诗里, “爸爸的目光/罩在你的头顶/爸爸的心/垫在你的脚印”。孩子一次 次推倒积木的过程,“教爸爸读懂一个哲理/失败只是一次历经/不是 人生”。有的“只是一个负责写诗的年轻人”。不仅将《阳光心态》 用于工作,还要《带着好心情享受人生》。很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 出对父母的深情。在《一把干菜》中,干菜“像极了,那粗糙黝黑 的手,还有那可以夹起来的皱纹”只有泡在水里,它们才兴奋地舒 展身体,因为浸透的是故乡的雨滴。《童年的窗口》映照的是父母 亲辛劳和相互搀扶的一生,它给了一个孩子安稳的童年和幸福的锁 钥。《二十年后》由当下不会使用自助设备的老年人,“老吾老以及 天下之老”,由此想到二十年后的父母,于是以更加体贴的态度为 客户服务。
在广西金融作协首届征文活动中,各金融机构员工积极参与。 这些金融战线的员工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他们的文字有的很朴素,有的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文学素养。这次征文也充 分显示了广西金融行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金融是经济发展的 中枢,也是文学领域的宝矿。
金融文学对内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处理良好 的企业形象大家都知道,金融文学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 是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和发展金融文学是贯彻落习近平 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先进的金融文学对内 可以增强金融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 扩大市场的影响力,是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希望在广西金融作协的带 领下,广西的金融作家及社会作家们,在广西这片金融沃土上,辛 勤耕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开拓高原,勇攀高峰,再铸 辉煌!寄语金融文坛好,明年春色倍还人!
是为序。
二〇一六年十月六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七
从古典文学中探寻现代写作元素
——郑雪散文集《光风霁月》序
阎雪君
春天是阳光的世界,一切都富有生机。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收到到了来自彩云之南 90 后作家郑雪充满智慧和诗情画意的散 文游记。其作品阅读自己,聆听世界,无论从语句的凝练性、思想 性,还是从用典的技艺上都能看出她是一个熟读典籍和善于运用心 境写作的人。她突破了地域的局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创作了富有 人情味的游记,用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祖国的山川河岳,她把藏在心 底的爱恋赋予指尖,用细腻的思想敲击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 郑雪远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她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如此颇具匠 心的文字,我们对她寄予厚望。
她用扎实的语言功底给我们呈现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 们用心灵守望这朵开在异国他乡的花儿茁壮成长。郑雪用起古典诗 句,娴熟、恰当,信手拈来,就像藏在口袋里的“锦囊”,轻而易 举地掏出来。例如,从《光风霁月》中讲述的“梵净山”,引出《论 语》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大胸襟、大智慧,她不只谈到人 文历史,还更好地诠释了她的心境,精致、唯美的结句举不胜举, 简单、纯朴的表达,却给人们呈现出了一种难以忘怀的遐思。再比 如,在《成都皮影甲天下》中引用“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出自 李清照《如梦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赢得生 前身后名”(出自辛弃疾《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在《忠义白帝城》中引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出 自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出自刘禹锡《竹枝词》),足见其丰沛的知识底蕴。在《浮世锦绣》中, 郑雪用充满诗性的语言,把巴蜀大地的秀美风光用织锦一览无余, 自然、轻巧地引用了西汉扬雄《蜀都赋》中的句子:“丽靡螭烛, 若挥锦布绣,忘芒兮无幅。”这是写蜀绣的神奇。同时,她也是感 恩的,在《光风霁月》中说道:“我想,身处其间,看着那些足以 证明时光印迹的建筑山水,花草树木,谁都会生出一股崇敬和感恩 吧,毕竟这份禅意踏过万水千山,才赴了这一面之约。”这样的结 尾让人回味无穷,不但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而且把整篇文章的 留白也做到了恰如其分!她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其中不乏一些闪光 的短句,例如,“惊了岁月,暖了时光⋯ ⋯ 历史,是记忆的软肋。” “微风轻轻地吹着,夕阳像喝醉了似的一个踉跄,跌下了西山,溅 起了漫天的星光。”(《滇池夜月》)“有一种美,是美而不自知。有 一种清,是清可见底不染尘埃。有一种景,此生一遇便就此沉沦, 只一眼便要终其一生去忘怀。”(《人间仙境》)“记忆,是最神奇的 东西。
温暖的岁月总会留下些许欢声笑语,不知疲倦地提醒我们曾 经。”(《一次特殊的际遇》)这些柔软的句子描绘了美好的风景,充 满真挚的情感,闪耀着智性的光芒,延伸着诗意的远方⋯ ⋯ 在《独 特的巴渝文化》中,开篇她不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是巧借描 述江南和塞外女子不同的性情,引出了巴渝女子的别样风情,从此 打开巴渝深厚的历史文化大门。她细腻、深情地描述巴山儿女:“江 南的小桥流水养育了温婉俏丽的江南女子,烟雨迷离中满是柔情,水墨写意里都是雅致。塞外的大漠长河养育了不拘一格的娇蛮女子, 豪放爽朗中满是大气,策马扬鞭中都是恣意。巴渝的大山大川养育 了顽强坚韧的巴渝女子,来来往往中满是痛快,山明水丽中都是潇 洒。也无怪乎古代典籍里就记载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勇猛 善战的巴人用自己的酣畅痛快为历史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郑雪 去过好多地方,有幸从她的文字里继续亲近祖国的壮丽山河,这是 令人欣喜的事情。她年轻,走过的土地上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青春飞扬的自信、睿智和勇敢,那份心境就像天山上盛开的雪莲花 般美丽、圣洁。她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放眼大千世界,感悟人生。从 雪山、草地,到塞北,到江南⋯ ⋯ 包括书中所有的异域风情一定会 让你眼界大开,豁然开朗。书是打开“智慧之窗”的瞭望塔,读一 本好书更是一件愉悦的事情。这本书是中国山河的一个缩影,也是 开启地域之门的一把“心灵钥匙”。这里藏有太多的温暖,就像与 一个邻家妹妹娓娓交谈,我们读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的内心 世界。
这是了不起的写作,时光在善良的思维空间里美好地记录着, 我想这些充满诗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句子,会让郑雪慢慢走向成 熟,一定会带给她更美好的憧憬!
最后,祝福郑雪这朵刚刚开放的花儿在浮世锦绣的韶华里织锦 出耀艳群芳的丝帛,从此在诗意的天空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是为序。
2016 年 10 月 9 日 94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八
可亲可敬的“娘家人”
——冯衍华长篇小说《工会主席》序
阎雪君
初识冯衍华是三年前在山东梨乡聊城的全国“恒通杯”散文大奖赛颁奖会上。当时正是万亩梨花盛开时节,他的散文《典雅芙蓉 街》以全票赢得评委的认可,获得一等奖。会后,他赠我一本他和 他的哥哥冯延伟合著的散文集《古窑韵事》,那是一部书写他的家 乡淄博的陶瓷文化、饮食文化和山水故乡的集子。从篇篇优美的文 字里,我读出了他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歌者。 由此,他也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首批会员。
他创作勤奋,收获丰硕。2013 年,他的长篇小说《涅槃》获 得了中国金融文学界最高奖项“中国金融文学奖”。评委会在授奖 词中这样写道:作品思想深刻、文笔细腻,通过描写一群基层工行 人在股份制改革时期的一段生活经历,深刻展示了股改岁月中工行 人的一种情感和一种精神,高扬了金融人的精神风貌,描画了时代 的光芒与人性的光辉。令人震撼,激人奋进。同年,这部长篇小说 还获得了“聚焦工行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金奖”。
他在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工会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硬是利用 业余时间,痴心于文学,他是勤奋的,仅仅过了三年的时光,他又以一个金融赤子的情怀,拿出了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新作《工会 主席》。完全用业余时间要完成这样一部著作,若没有对所从事的 金融事业的挚爱,没有对金融生活的深度观察和认知,没有对文学 的痴情和挚爱,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的说,《工会主席》是他的 倾心沥血之作。
早在多年前,冯衍华就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和柳泉诗词协会。 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曾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散文》 《新文学》《柳泉诗词》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诗词。 近年来,他转入小说创作,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讲好金融故事。中国 金融业进入变革的十年来,想必很多金融作家都在围绕着金融人、 金融事用文学的视角对金融业的变革发展和金融人的心灵史做着 深刻的思考。
润物细无声。当我翻阅《工会主席》这部文学作品时,我欣喜 的发现这不仅是一部书写金融人、金融事的作品,而且是一部深刻 人性、震撼心灵的文学作品。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金融作家,他关 注金融业的现实,关注最基层的一线员工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追求。 据说他常年到基层调研工作,与一线员工密切接触和深入交流,真 正融入到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因此,他 的金融小说都是书写基层工行人的喜怒哀乐,他注重对人物内心的 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采用心理描写,内心独白、象 征等文学技巧,对人物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挖掘和呈现。比如,他 多次写到宿舍区的高大的梧桐树,在矿震到来之前,是梧桐树的倒掉挽救了人们的生命;他写到老主席张浩捐献遗体,死后不要留墓, 让他最终长成了一棵树;他写泰城支行新时期的工会主席孔原山, 受老师精神追求的熏陶,面对银行转型时期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带 领大家在创建职工之家工作中敢于直面复杂的矛盾,勇于担当,兢 兢业业的不懈追求和拼搏,展现了基层工会主席责任担当,依法维 权的生动实践和真情服务员工的人文情怀;他写到金融工匠全国点 钞冠军、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秦雪爱岗敬业的事迹;他还写到了 90 后新一代金融人郑秋生捐献肝细胞的温暖故事。他也注重描写 环境和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理,同时也使文本更具有了可读性。
在金融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确立一种 有理想的人生价值是很有意义的。用冯衍华的话说“为了一种理想 和追求,去奋斗去拼搏是值得的。”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他有他 的文学理想和追求,三年里,他把自己封闭在书屋里,几乎没有一 天的休息,有时甚至一天的写作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文学是一个苦 旅,也是一条充满快乐和收获的心路历程。我相信,正是他的挚爱 和勤奋,定会有更多、更优秀的金融文学作品呈现给读者,为中国 金融文学的百花园增色添彩。
是为序。
2016 年 10 月 10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十九
穿越金融的历史长河
——谭锦旭纪实文学《中国金融风云》序
阎雪君
在这里,如果我要说,谭锦旭先生是中国金融文学界的名人和功臣,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013 年 11 月 16 日,一部名为《中国金融画传》的纪实文学,在中国金融文联和中国金融 作协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评奖活动中荣获“新作奖”, 引起我的注意。时过三年的 2016 年初秋,一部《中国金融风云》 (第二部)摆在我的面前,浏览全文后,我惊叹了。
《中国金融风云》(第二部)实际上就是《中国金融画传》的 第二部,也许是作家谭锦旭在几近 6 年的编写和不断修改润色的过 程中,有悟于中国金融的洪波叠起、千变万化?或有感于中国金融 的风起云涌、景象万千?遂将其作改为《中国金融风云》。
翻开第一章炎帝遇奇开创天下奇迹,贝币出世闯出无限世界, 五千多年前的炎帝身背背篓,沐浴阳光,踏着春色,迎面走来。原 来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和世界货币起源的‘圣王’ 和金钱之先驱。”而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贝币的国家。中华 民族的贝币文化,是中国货币乃至世界货币的根基。“贝币的横空 出世,解决了物物交换缺乏流通手段的困局,开启了人类生话的一
扇金色方便之门。贝币的横空出世,开创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崭新领 域,推动着全球经济向更快速更高层次的发展。”
读到第二章姜相九府圜法奠定币制,管子首论金融高踞巅峰, 原来传说中的“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八十岁遇文王的姜子牙, 居然“在全球还未出现钱币时就紧抓货币制度的建设,创立了‘九 府圜法’一整套货币法规,让金融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堂皇气派地 登上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舞台。九府圜法无愧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 部金融大法;姜子牙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经济 金融战略家。”对于经济灵魂、核心的金融,管仲铸造货币,调剂 物价,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 济,充实国家财政的一系列金融思想和实践,使他成为继姜子牙之 后又一位伟大的经济金融战略家。其时,除泱泱中国外,小亚细亚 和希腊才开始铸造金银币,成为西方铸币之始。“管仲货币理论刚 一问世,便雄踞世界第一。”在谈到管仲和亚当·斯密时,谭锦旭 似乎很有感慨,他说:“也许,不是管仲比亚当·斯密早了两千多 年,许多人定会认定管仲抄袭了亚当·斯密。这也难怪,因为在一 些人眼里,外国月亮总是比中国的圆。殊不知我们祖先时代的月亮, 比外国的月亮早圆了数千年。”
作为中国人,有多少人知道炎帝“是中国和世界货币起源的‘圣 王’和金钱之先驱”?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 贝币的国家”?或曰环球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作为金融人,有多 少人知道姜子牙,“在全球还未出现钱币时就紧抓货币制度的建设,创立了‘九府圜法’一整套货币法规”?“九府圜法无愧为中国和 世界的第一部金融大法;姜子牙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位 伟大的经济金融战略家”?又有多少人知道“管仲货币理论刚一问 世,便雄踞世界第一”?
这也就不难理解,谭锦旭为什么要登高一呼:“殊不知我们祖 先时代的月亮,比外国的月亮早圆了数千年。”这既是对那些外国 月亮总是比中国圆的论者的批驳,更是对中国悠久文明、对中国金 融辉煌历史和人物的礼赞。
挖掘史实,突出主体,礼赞中国金融的辉煌历史和一系列人物, 是《中国金融风云》的特色之一。
其二,综合史料、借助人物,展现中国金融气象万千的前进旅 程。
史料浩如烟海,要寻觅金融的史料实非易事,而要将近六千年 中国金融历史形象地展示出来,更非易事。谭锦旭以中国历史进程 为脉络,将一个个历史阶段的主要金融人物和事件按时间有序地一 路写来,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形散神不散,向人们展示出了中国 金融时而流泉潺潺,时而惊涛拍岸,时而碧波荡漾、时而浊浪翻滾, 时而死水一潭、时而巨澜滔天的别样行程。
其三,浓墨重彩、精心描绘中国金融璀璨而金光闪耀的长幅画 卷。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目前在金融领域有一大批 默默写作的业余作家和作者,他们不断为金融文学创作增添亮色,谭锦旭先生就是其中最为虔诚、最为勤奋、最为感人的一名金融作 家,他在心里一直在寻找着一个组织的温暖和一种恰当的倾吐方 式。 终于,他从成千上万个金融历史人物和事件中,选取了 200 多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有的精雕,有的素描;有的虚实相 间,有的动静结合;有的情景交融,有的诗意争辉,尽情地彩绘出 中国金融璀璨而金光闪耀的长幅画卷。
其实,早年我在山西省农村金融系统的基层信用社工作时,我 就听说了谭锦旭先生的大名。一开始总以为他是在北京很高的金融 机构任职。因为他所做的事,都像。比如他创办金融文学期刊,征 集全国金融系统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等等,而且我的作品当年还 荣幸被选入《中国金融文艺作品选》。觉得他这个人就很了不起。 后来,我到北京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在一次金融文学活动会场上, 第一次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才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 了解。
还是在 26 年前的 1990 年,谭锦旭带着创办金融文学期刊的 美好愿望,宁肯放弃好不容易破格评到的新闻中级职称——编辑, 以致连降三级工资来到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分行。
在株洲这个市级分行里,谭锦旭与人总行有关部门筹备创办 《中国金融文学》期刊,后因种种原因,遂以全国首家金融文艺期 刊——《神州金苑》问世,进而形成了全国影响。在此期间,他撰 写发表了“金融文学三论”——《跨世纪的文学奇葩——金融文学》、 《新型的作品 新颖的形象——再论金融文学》和《试论文艺对金融战线两个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前两文分别发表于《中国文学 研究》杂志 1993 年第 3 期与 1994 年第 2 期,后者载于《金融工 运》1996 年第 2 期。人称谭锦旭相继发表于全国刊物的系列文章 “金融文学三论”,不失为金融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神州金苑》1996 年停办后,他主编了两部《中国金融文艺 作品选》、撰写了两部十六行诗——央行副行长李若谷题辞并由马 德伦作序的《中国金融英模礼赞》和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作序的《中 国金融家礼赞》,首创了以专门诗集礼赞中国金融英模和中国金融 家的记录。《金融时报》分别对这四部金融文艺著作的出版都发了 书评或报道,受到高度评价。
谭锦旭退休后,本还想做点金融文学的工作,怎奈阻力重重, 正在他打算离开金融文学之际,2011 年 11 月,他接到了邀请他 参加在京召开的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大会的通知。11 月 27 日, 他出席了金融作协成立大会,并得知他发于《当代金融家》杂志的 《苏维埃金融先驱——毛泽民》一文,获全国首届金融文学纪实文 学类一等奖。
既然想办而未办成、且梦寐以求的中国金融文联和作协都已成 立,谭锦旭也就不想离开金融文学的写作了。几经思考,他决定以 人物为主线,撰写一部上自炎帝、下迄当代的五千年金融风云录 ——《中国金融画传》。
他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地寻找资料、赶稿修改,经两 年不断的努力劳作,终于完成了《中国金融画传》第一部,并荣获 首届金融文学新作奖。
《中国金融风云》(第一、二部)作为全国首部全方位、立体 式反映中国金融史上主要人物、重大事件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共 计 100 章,100 余万字,图片近 1000 幅;时间从五千多年前的 炎帝时代至当代,主要人物从炎帝开锣到习近平压台。本书注意吸 纳国内外研究中国金融及其历史的新材料、新观点,采用章回体、 散文诗式的笔调,高扬中华民族的堂堂正气和强国富民的浩浩志气, 以中国历史进程为脉络,力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中国历代金融主要人 物和重大事件,展现中国金融艰难曲折、气象万千的奋斗旅程,进 而揭示金融与经济互相促进、携手腾飞的内在规律。有人称此书既 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读性强、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 的作品,也是一帧普及金融历史和知识的迄今难见而金光闪耀的长 幅画卷。看来此言不虚。所以说,谭锦旭先生必将在中国金融文学 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绝不是什么虚言。
就在我作序修改过程中,又传来好消息,谭先生的《中国 金融风云》(二)获得了中国金融文学界最高奖,中国金融文学新 作奖,这是四年一届的大奖呵,着实不易。现在,年届古稀的谭锦 旭先生之《中国金融风云》即将出版,我自认为是谭先生的学生, 本来觉得没有什么资格、也不应该为先生的鸿篇巨制作序,几次都是诚恐诚惶不敢造次,咋奈先生诚心要求,我也只能是恭敬不如从 命,应邀不能不写下此文。
是为序。
2016 年 11 月 9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
二十
玉洁明清 见证初心
——胡玉明报告文学集《沉醉金融工会》序
阎雪君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转眼间, 玉明临近花甲。日子过得好快哟。
没有想到,玉明在即将退休前,居然整理了一部《沉醉金融工 会》。他用电子文档发给我,打开翻阅,条目清晰,图文并茂。他 是真正的做到了金融作家,写身边人和事。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玉明兄是那么的勤奋,重大活动,都用 诗歌“日记”。记得 2014 年的春天,他来到北京,电话相约后, 我在金融街把玉明迎接到了我的办公室。
原来,湖南金融工会在 2013 年 12 月恢复组建后,他们在不 到 4 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筹备成立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的有 关事宜。玉明是代表工会来邀请我参加成立大会的。当时,从他手 上接过请柬,我还说过,“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区域成立金融作家
2016 年 11 月 9 日 于北京金融街中国金融作协办公室协会,我一定去。您送来的这份请柬,我要好好地收藏起来,因为 它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我欣然接受了邀请。当时,与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 时任中国金融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陈炜一起,在长沙清水塘畔的省 中国银行办公大楼,于 2014 年 4 月 18 日,出席了湖南省金融作 家协会成立大会。
这件事,的确是一件大事。因为玉明和鹿鸣的紧密合作,仅用 几个月的时间,就把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了,而且在全国拔了 一个头筹,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据了解,有的省酝酿了好几年,就 是迟迟不能落地。会上,我提出了整理湖南金融作协成立的经验资 料,推介各省区借鉴参考。玉明干得很好,受到大家好评。
玉明在湖南金融工会,主要负责联系文联工作。同时,兼任湖 南省金融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他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创 作的《沉醉张家界》(诗歌集)、《沉醉湘水》(散文集),都在中国 金融工会、中国金融作协组织的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金融文 学大奖。特别是《浏阳潭湾梦》,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图书馆收 藏,取得很好的效应。
近两年,看到他的作品,如泉之水,汩汩涌流。继《融悟》(与 臧海熊合著)之后,今年以来,又看到他创作的《走读浏阳罗汉》, 得到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充分肯定,被称赞“为总体反映罗汉生 平业绩提供了一个集大成之作。”玉明真的是有精神。他胸怀大爱, 不忘初心,在人杰地灵的浏阳,从史海中钩沉,专心致志研究,写出了近代中国革命早期风云人物,陈独秀的学生罗汉,实属不易。 其诚可敬可贵,朗朗乾坤,可鉴日月,可慰先贤。
玉明就是这么一个人。当他的《沉醉金融工会》呈现在我眼前 时,我不觉得奇怪,而是觉着很自然。因为这几年来,我们几乎每 年都有几次在一起的时候。如召开理事会、开展学习培训,参加重 大主题活动,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读到他充满激情创作的许多 感怀。虽然是即兴所赋,但情感诚挚,充满活力和生机。有道是, 踏石留印,骚人有赋。玉明真有这么一股子干劲,他的确做到了, 他确实具有作家秉性自觉的“飞蛾扑火精神”。
《沉醉金融工会》的痕迹,为金融作家写金融人和事,写同志 间的情感,提供了借鉴,具有独创性;朗朗日月,耿耿情怀,彰显 了作者不忘初心,真是玉洁明清,十分难得。抑或还有不足,但值 得我们珍视;每每回味,可以管窥一斑。
是为序。
2016 年 12 月 26 日
于北京金融街金融作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