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万里茶道有悠扬的驼铃声,也有沧桑的驼道小调
万里茶道有悠扬的驼铃声,也有沧桑的驼道小调
作者/孙树恒
一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在万里茶道上有悠扬的驼铃声,也有沧桑的驼调。
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两国之间开展茶叶贸易。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连接欧亚的国际商路,万里茶道终于打通。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的万里茶道,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总长13000 余公里。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得以打通,连接了欧亚大陆,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茶叶、布匹、杂货等源源不断地通过驼队运往蒙古草原和俄罗斯广袤的西伯利亚,换回驼、马、牛、羊和毛皮制品,商贸繁荣可见一斑。
在那个时代,归化城的驼运业尤为兴盛,史载,归化城驼运业兴盛时有20万峰,可谓名副其实的“万驼之城”。驼队外运的主要货物是布匹、茶叶、杂货,换回驼、马、牛、羊和毛皮制品。被誉为“万驼之城”的归化城内,专营运输拉脚的驼行众多,每年可出租骆驼数千峰,驼铃声声,成为了归化城独特的风景线。在古老的万里茶道上,驼铃声声,仿佛穿越千年的呼唤,诉说着那些驼工们的艰辛与坚持。而那沧桑的驼道小调,更是他们心中的歌声,唱出了他们的苦难与心声,也释放了他们的情感与压力。这不仅是他们的歌声,更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象征。
二
在著名学者代林主编的《回族驼运》里,他的《驼调初考》里认为,“什么是驼调?它是清末和民国初年,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呼包二市回族驼队中的一种民歌,是以当地回族驼工为主,汉族、蒙古族驼工参与,共同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其声调铿锵悦耳,深沉凄苦。旋律以陕北信天游为主.时夹杂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爬山调。即兴编创,口耳相传。内容多为叙事、抒情,以倾诉居多。通常为独唱或合唱形式,旧时只在驼道上即广袤的沙漠与空旷的驼道小调。”
驼道小调,源于驼道,也赋予了它新的灵魂。驼调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驼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题材内容不仅反映了驼工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世界,也展现了驼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唱着一代又一代驼工的乡愁与渴望。
驼调对万里茶道的呈现具有持续性、集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从创作历程上看,以驼工的生活世界情有独钟,饱含深情地作为自己的生活“致敬”。
驼调语言朴实无华,是对现实世界的浓缩,它不仅囊括时下的空间和地域,也包含广阔的历史时空,不仅涉及现实的自然与人文,更属驼工的信仰与存在。
《驼调初考》里描述,“驼调每句数言不等,杂陈而出,形式活泼。多行或四五行一段(组),句式可长可短,有机融为一体。它虽为驼工脱口而出,但都是他们言情达意而经过反复的修改、完善才成的文字,所以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驼调在驼队行进中歌唱,多为清唱;在驼队休息时歌唱,有时还有乐器伴奏。个别爱红火的驼工在起程时,就预备好了家什,一般有二胡、‘四块瓦'(实际是四块竹板,一手拿两块)、‘甩子'(碰铃,又名碰钟等,铜制,形似钟而小,以两铃相碰发音,有时也用单签击奏。属中国打击乐器)等。”
每一首驼调都涵括了热爱的理由、情感的温度、牺牲之下的心情,那是生命之歌。在著名作家邓九刚的小说《大盛魁商号》里有一首:
“达拉嘎骑马跑边城,满清人要鸟又架鹰;
山西佬城里开字号,一回族兄弟牵驼走大程……”
简要概括了当时归化城和绥远城的人间万象,突出了社会分工,驼工是社会底层,以极强的包蕴性融汇理性哲思与感性体验,完成对当时社会的表达。
每一首驼调的口吻都以驼工的身份,以极强的代入感告白,抑或那些大量的时空的作品。在驼工的眼中的草原、戈壁、沙漠、雪山、秋风、月亮、马匹、牛羊、狗等皆可入调,构成一个充满生命的自在世界。《大盛魁商号》里有一首《商人命运歌》:
“远离家乡忻代州,学习蒙商草地走。草原茫茫无人烟,上步一换踢石头。
为避风沙烈日毒,为识星斗来指路。白天住、夜间行,山头盘盘当标记,
胡柳依稀寻宿处。顶风霜、踏荒滩,卧洋盖雪战严寒,迷失路径心惶恐。
肚肠辘辘啃口粮,风雪飘零无处躲。任凭雨淋风沙打,不分贵来不分贱,
徒工掌柜一样惨。为了度光阴,咽下万千苦,撵牛放马拉骆驼,拾柴弄火架锅锅。
学会蒙语串人家,做买卖要送到蒙老乡家。态度要好腿要勤,帮助蒙老乡做营生。
捉羊羔、拴牛犊,为做买卖献殷勤。走到哪里哪里住,蒙老乡家就是安宿处。
一进门先问好,寒暄礼让把茶喝。黄油酪旦奶子茶,炒米盘子面前搁。
喝茶吃饭不用钱,你来我往讲互换。讲信用拉各相与,欺骗哄人不久长。
在他们的世界中,“撵牛放马拉骆驼,拾柴弄火架锅锅。学会蒙语串人家,做买卖要送到蒙老乡家”,或可见驼队的侧影,或可见孑然一身的驼工形象。
这是自然存在的层面,也包括人格化主体。彼此共在、神灵与生灵共生、信用与经验合一商场情境和历史见证。
三
由此可见,从自然界物理特性出发,驼工赋予其神性、无常性和无限性,灌注进驼工对驼道的认识和对神秘世界的想象。意图彰显生命的价值,把握存在的真谛。无法解释、无法言说在万里茶道这种生命存在之感,是驼工生活的写照,驼道象征着信仰的流动居所、灵魂的家园和心灵的避难所。
第一层面是“路程歌”在《万里驼道第一村坝口子》村史里的驼道台站串话 :
(从归化城经武川、百灵庙、二连到库伦)
“第一站 坝口子村,聚集驼货要补充
二一天上了蜈蚣坝,牌楼馆、马家店
三天走到武川县,出武川 到秃亥
召河石宝把路跑,三十里就有一台站
武川百灵四百里,一个月走到没问题
出百灵 向北走,驼队走进后草地
碰狼群 遇土匪,只芁湖,盐腐水
迷失方向出不去,从百灵到二连
三十天走了四百里,出了二连到外蒙
库伦就是终点站,全程约有二千里
三十九个台站有供给,半年到达目的地
驼队休整货交易,搞驼队 不容易,各个台站要牢记”
无疑,这段驼调给驼工提供了这样能带来安全感、认同感的归属之地,让我们得以确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代表着变幻无穷、难以把握的经验世界。在个人化与非个人化之间找寻平衡,呈现整体真实。通过抒情主体的营造,实现个人与每一个地理的对接,最终达到目的地,让驼工一步步看到希望之路。
在村史里还有一段“拉骆驼,走后营,
路途遥远愁死人。蒙古独立路不通,
扣住骆驼不放行。真是吓死人……闯西北,去古城,
盛世才关了进新疆的门,妻儿老小难撇下,眼泪湿衣襟……
外蒙古、新疆走不成,只好走甘宁,
躲关卡,怕散兵,遍地土匪活叼人。
拉骆驼,不保命,真是苦死个受苦人……”
这是一首有关驼工的颇哀伤的歌曲。歌中主要诉说的是在兵阀扰掠、驼道不通的情况下,驼运的艰难状况,表现出在战乱年代,驼工过的是担惊受怕、忐忑不安,失魂落魄的日子。
第二个层面驼工的生活。驼工不仅是行路之人,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叩问天地,发出对生命和亘古存在的探问,重整秩序的心愿。
在《回族驼运》里有曹万富口述、尹世华整理的《驼道上的歌》
“自幼儿长大在归绥地面,上有老下有小度日如年。天遭旱地遭荒黎民受难,
无奈何我拉驼要去远边;叫媳妇昼夜里缝补衣衫,起程时带毛袜又套铁鞋。
奔西夏兴庆府算第一站,尽都是窑檐子女人卖饭,到兰州城里四下观看,
黄河岸紧靠着白塔宝山......
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谁知道哪天哪日把家还?往前瞅,戈壁滩,
往后瞭,鬼门关;无人烟,无田苗,全是沙原,沿途中见白骨叫人心寒。
路难行口发干我咬紧牙关,走得我头晕眼花双腿发酸,拉骆驼过南山真够凶险,
不小心插脱脚小命玩完....
古城里番汉兵正在操练;拉骆驼走远边提心吊胆,说不定哪一天又要征战。
过三台走阜康每日一站,进省会红庙子我身已瘫软;
卸货驮取驼屉没歇几天,‘坐庄员'又把皮毛堆满。
进新疆返归绥整整一年,受饥寒吃尽苦古今稀罕。
铁算盘一结账没挣几个钱,还是东家富我家穷谁来公断?”
这一段更多是驼工的行路难,都有一个与万物和神灵共在的生命跋涉者形象,栖身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世界中。让行走在驼道的驼工引导我们用语言寻找存在的家园。
第三个层面,驼工充满了历史承担意识,同一的天空,共有的泪水。在《回族驼运》里钱义整理的《叹十声》是驼工生活的最好注解。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一声,撇父母和妻子给人家拉长绳。走一趟新疆省就得几个月,一路平安不出事来回一年整,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二声,一起程出家门全家都揪心,遇官兵来缠扰那是平常事,遇土匪抢东西有时把命送,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三声,大坝口扣驮子砸坏一个人,遇上那好掌柜就给把伤看,遇上一个鸡毛鬼他说你不操心,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四声,铺冰雪睡草地有谁来关心,一小篓牛肉酱能吃几个月,吃炒米和炒面上顿接下顿,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五声,整日里走长路腰酸腿又痛,到住地搭帐篷拾柴拣起粪,轮到你放骆驼休息也不能,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六声,半夜起吃早饭准备又起程,卷铺盖逮骆驼赶快搭驮子,如果你手脚慢水也喝不成,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七声,走长绳配搭档盼望遇好人,遇上个好搭档起落能照顾,遇上一个老显头个人称英雄,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八声,连三旱、连四旱水草无一根,给骆驼啖盐巴准备渡难关,人吃水骆驼驮洗漱也不能,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九声,怕刮风怕下雨又怕拉大程,遇上个好掌柜就叫把店住,遇上一个鸡毛鬼还叫你往前行,咿呀唉。
拉骆驼起五更苦不过第十声,放起场返家乡掌柜的给骑乘,可怜的拉驼工苦了自己两条腿,歇个脚挣点钱回家度光景,咿呀唉。”
驼调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加工和再创造。这些加工包括歌词的润色、曲调的改编、乐器的配合等,使得小调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艺术加工不仅让小调更易于传播和接受,还使其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
它不仅是驼工情感交流的媒介,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驼调所传达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哲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还具有凝聚驼工的作用,它能够团结和激励驼工为了共同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时间与空间持续不断的双向建构,让我们既看到了驼工整个生活的记录,对驼工显而易见的情绪的影响,也看到了驼调对一路走来的地理空间和地域文化的形塑、构建、改写与想象。
驼调没有跳脱出一时一地的局限,从融通交汇的角度观照整个驼道文化的生成,整合统摄杂糅纷乱的物象、人物、民族、信仰等,让驼调达至最沧桑的境界,也即回到那片灵魂的净土、信仰的高度。
四
驼调的历史背景深深地植根于万里茶道的情怀之中,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万里茶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驼工的热情、质朴、真实,是历史的记忆。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代林在《驼调初考》中提出,“以找乐子为目的的驼调,流行了近半个世纪后,逐步被人遗忘。相隔半个世纪后,我们也才对这一具有开拓丝茶驼路意义的独特历史现象与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和总结。随着历史的变迁,驼调早已淡出和远去,但它在当时所发挥出的特有功能与其在回族民间文学中显现出的价值是值得继续挖掘研究的。”
驼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加强对驼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在时间上沟通了古今、在空间上也拓展了新的领域。它必定会跨越地域、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界限而共生共融,这也是驼调中那道亮丽风景为我们展现出的精神指向。
在对驼调的思考中,没有对现实、对时代、对历史的乃至自身和祖先经验的超越,就会局限在一个积淀层上,就会局限在原有的、现有的陶罐空间里,就没有更广阔的自在世界。
对驼调的挖掘是有厚度的,在万里茶道的文学版图的过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向自我和世界敞开,既体现了鲜明的万里茶道意识,又从驼调以及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直抵中华文明的深处。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