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
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摄影大典|罗辑与和合的中国摄影精神:用八十万公里镌刻山河史诗
何世红/文
在摄影的广袤天地中,摄影家罗辑与和合宛如两颗璀璨星辰,熠熠生辉。2025 年 2 月17日,这两位刚刚荣获 “2024中国摄影年度人物” 的追光者,又在计划踏上新征程,驱车前往内蒙古草原拍摄蓑羽鹤迁徙。他们的越野车已驶过 80 万公里,这一数字,是他们用生命丈量山河的壮丽史诗。
罗辑与和合的摄影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与艰辛的苦旅。在青海可可西里海拔 5200 米的五道梁,零下 35 度的寒夜,他们蜷缩在漏风的帐篷里,为捕捉藏羚羊晨起饮水的瞬间,连续三天凌晨两点出发,徒步穿越冰封的楚玛尔河。冻僵的手指难以按下快门,罗辑甚至用牙齿咬开保温杯,将热水浇在手上,这一拼命的举动,在他门牙上留下永久裂痕。
2012 年追拍藏羚羊迁徙,车队在唐古拉山口遭遇暴雪,同行年轻人严重高反,罗辑与和合毫不犹豫把最后两罐氧气塞给他们,自己嚼着红景天继续拍摄。那些年,他们的车辙印遍布中国四大无人区。罗布泊的盐壳地割破过 6 条轮胎,阿尔金的沙暴卷走过 2 台无人机,羌塘的冰河浸泡过 3 套摄影器材。在 219 国道里程碑 1345 公里处,那用碎石垒成的标记,见证着他们在极限环境中拍摄出震撼世界的《高原生灵》系列。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在无人区里谱写着光影传奇。
他们的摄影理念,是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凝视,对文明肌理的执着探寻。在福建土楼拍摄时,他们与客家老人同吃同住,耐心记录夯土墙面的每一道裂纹,不追逐所谓的 “决定性瞬间”,而是专注于历史细节。
为拍摄濒危珍贵鸟类,他们不辞辛劳,驾驶上千公里,从北京辗转到黑龙江、山东、湖北、云南、青海等地,拍下数十万张照片,精确记录每一类濒危珍贵鸟类的现状。国家摄影主席、微摄创始人何世红评价:“罗局的镜头会呼吸,和合的相机似机关枪。” 每年 5 月,他们都会驱车 600 多公里,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草原守候蓑羽鹤小宝宝的出生。晨光初露时,两只蓑羽鹤破壳而出。百米外的越野车旁,罗辑与和合屏息按下快门,相机的“咔嗒”声与雏鸟的啼鸣交织成生命的交响。有一次,越野车在草原上右后轮胎突然飞起,惊险万分,但他们对摄影的热情从未减退。他们用镜头捕捉的草原和蓑羽鹤,成为草原生态的珍贵见证。
罗辑与和合的摄影思想,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他们视相机为连通天地的法器。在阿拉善拍摄沙漠,在阿尔金山拍摄生态,在墨脱拍摄大自然,在新疆和云南拍摄万里雪线,他们跟着鸟儿迁徙,让摄影影像流淌进心里。
2014年的候鸟追踪堪称现代版“徐霞客游记”。从黑龙江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到云南纳帕海的黑颈鹤,他们的越野车在219国道上碾过23万公里。在山东黄河三角洲,为拍摄全球仅存27只的中华凤头燕鸥,和合在齐腰深的泥沼中站立好几个小时,最终用尼康D6定格下“神话之鸟”衔鱼的瞬间。
在云南元阳梯田,当其他摄影师争抢日出机位时,他们独坐在哈尼族老人的火塘边,用长焦镜头捕捉水雾中若隐若现的田埂。他们坚信 “真正的光影在人间烟火里”。通过无数次往返内蒙古草原,他们观察到候鸟与游牧文明千年共生的密码,拍摄的蓑羽鹤,不再是简单的生态记录,而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他们的摄影行动,源于对摄影的热爱,也源自青年时期的创伤记忆。那一年深秋,他们在冈仁波齐转山途中突发高反,醒来后第一句话却是询问相机是否完好。他们的越野车上永远装满相机和摄影装备,摄影包里总放着青藏公路的碎石、三峡库区的泥沙、敦煌莫高窟的墙皮,这些 “大地标本” 构成作品中震撼人心的山河之重。
在数码摄影普及的今天,罗辑与和合用光影雕刻出一代摄影人的丰碑。和合用四十年穿越 219 国道,罗辑用八十年丈量华夏大地,每道皱纹都镌刻着山河的走向,每根白发都闪耀着银盐的光芒。他们用八十万公里证明:真正的摄影精神,是让快门声成为大地的心跳,让取景框化作文明的年轮。
罗辑与和合,这两位永不熄灭的追光者,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坚守着摄影的初心与使命。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摄影人,也让我们明白,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个瞬间的坚持,是对摄影艺术、对祖国山河、对世间万物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他们用生命诠释的中国摄影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