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田彬聊文学八十九之《厨师与食客》(367)
【文仙雅阁】微摄·摄影号
总第4781期
厨师与食客
文/田彬
对于文学批评,有些人往往抱有某种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搞批评的人,自己不会创作,却要对别人品头论足,实在没有道理。有的甚至这样说:“你认为写得不好,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其实,这种看法是由于不了解文学批评的性质而引起的。鲁迅曾打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比方,他说:“我想,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象厨司和食客。厨司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
这说明文学批评不仅与文学欣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与文学创作也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科学的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繁荣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批评,文学就不能前进。但文学批评首先应有科学性,要尽量避免主观随意性。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偏爱,在文学欣赏中也是十分普遍的正常现象。艺术创作上既然要“百花齐放”,艺术欣赏也就应当“百味俱全”。欣赏中的这种偏爱,只要趣味健康,不发展成为偏见,那就应当允许,不必强求一律。然而,作为文学批评,则应当力求公正。欣赏是批评的基础,但欣赏与批评毕竟是两回事。欣赏比较强调主观因素,允许个人的偏爱掺和其间,批评应着眼于客观标准,持公正科学的态度,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尽量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对“各味菜肴”进行品评。不偏食、不挑嘴。自己虽是四川人,有吃辣的偏爱,但也并不对不带辣味的菜肴嗤之以鼻。虽不是广东人,蛇肉吃不惯可以不吃,但也不必将蛇肉贬为“蛮人之食”。在文学批评中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它要求批评者掌握科学的文艺理论,克服各种各样的政治偏见和艺术偏见,不能有“嗜痂成癖”和“嫉美如仇”的毛病。还要设身处地地领会作家创作的甘苦,对作品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批评。
【作者简介】
田彬,1950年生,内蒙古武川县人,中共党员,文学一级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6年12月参加工作,入职内蒙古水利厅驻清水河水利专业队,1969年调武川县广播站当编辑,1973年调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当专业记者,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历任内蒙古广播电视报主编、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广播电视厅文艺部副主任、内蒙古日报社经营管理处处长、内蒙古日报社新闻研究所所长、内蒙古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正处级)、机关事务中心主任兼内蒙古小环球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老干处处长等职。2000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
作品来源:田彬先生微信公众号《疯长的茅草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