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
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金融作家|《长河故人来》自序、后记和推荐词
枕诗入梦(自序)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本质上是一个富有诗性基因的伟大民族。近三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先民对自然界万物生灵和日常生活低吟浅唱出的心声,被春秋战国时期的圣贤孔子汇结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今仍然闪烁着华夏民族生命智慧和文化自信的光芒。随后,第一部诗歌理论经典《毛诗》出现,为诗歌的功能确定基调:“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按照《毛诗》所言,“诗”的功能包罗万象,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也。
《论语》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夫子谆谆教诲同学们为何不好好学习《诗经》呢?诗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发牢骚抒情感,也可以讽谏社会上不好的现象。当然,“诗”的这四大好处属于精神领域,确实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当酒喝、当钱使,但诗可以接近或抵达人类的天然本性和灵魂。无论是东方华夏民族,还是西方欧美拉丁民族,任何民族的祖先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诗歌作为其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用于吟唱,抒发情感,记录生活,教育幼儿,从而形成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我们童年时祖母或外祖母为我们吟唱的摇篮曲何尝不是诗歌呢?先秦时代,先民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生活阶段,尚未受到物欲或功名利禄等世俗风气的影响,不懂得矫情和虚伪,天性最为淳朴率真,他们站在旷野和山川河流之间,敞开心怀随口吟唱成诗,纯真至美,直击心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的这一高度概括真是绝妙之极!
一般按照诗学理论所言,“赋、比、兴”为中国诗歌的三义。“兴”是由物触发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共鸣;“比”是把内心的情感赋予物象并与之共情;“赋”是表达出对物象和内心的真实情感。我记得叶嘉莹先生曾说过,中国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兴”在人的内心中有一种感动。中国古典诗歌可贵的传统是能让人的心不死。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人生的坎坷、不幸、苦难、挣扎通过诗歌发泄和抚慰后,转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从而找到人生的希望和生活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让精神和灵魂复活。故此,诗人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本经过时光的积淀,构成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审美传统和心灵史,这让我沉迷和陶醉。
十九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有诗句“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后经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解,成为所有人内心的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于贫病交加、居无定所的阶段。他呼吁人类用诗意的生活对抗工业文明使人日渐异化的现实趋势,找到回归精神故乡之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后工业化和消费主义时代,更需要诗意引导我们找到灵魂安顿处。
谁到底,我们每个个体生命都会与诗歌总主动或被动地产生关联,这需要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观察来感悟体会。常年坚持阅读和写作,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对我来说,闲暇时光,心无旁骛,回归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深入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不再满足于青少年时期的背诵和注解,而尽量回溯到历史现场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源头,走进作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去,找到他们赋予那个时代的气质和富有私人性情特质的心灵曲线,反过来观照自身的内心,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的文脉传统。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学术研究,被我写作时借鉴为“以史读诗”。故此,阅读唐诗宋词之前,我首先捧起历史书籍,通读从秦汉到清朝民国的历史,重点阅读了两宋的历史,尤其是关注历史细节,与同时代诗人所写的诗词相互对照,并做了大量读书札记。这样的阅读,使我受益良多。
连续坚持十年,向着历史文化源头回溯式地深入阅读,使我对中国诗歌的流变有一些粗浅认识,对富有诗意的华夏民族更加顶礼膜拜。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经典频出,《诗经》《离骚》成为中国诗歌的滥觞。秦始皇统一文字,大大加速了诗歌的传播。汉代乐府民歌悦耳动听,《古诗十九首》意味绵长。汉高祖刘邦晚年的那首《大风歌》慷慨激昂,那是一代帝王的人生挽歌。司马相如以媚上讨好的“赋”文采飞扬,妻子卓文君的《白头吟》情深忧伤。东汉末年,蔡文姬被匈奴掳去,在北方大漠中吟出《悲愤诗》《胡笳十八拍》,至今读之,仍令人断肠。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儒学衰退,人性苏醒,价值多元,中国诗歌第一次到达小高峰,奠定后来唐诗宋词的基础。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的魏晋风骨,文学完成由汉代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的这首《蒿里行》诗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后有唐代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之一脉相承。“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感慨怅,直接启发李白发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仰天长叹。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硬朗诗风,影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诗歌写作。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的悲秋情绪,延续着前辈屈原、宋玉悲秋怀人的传统基调。曹植少年时的“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激情飞扬,成为唐代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少年偶像。曹植和王维都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英俊少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惊艳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时光。曹操父子三人担纲,和孔璋、王粲等“建安七子”一起,“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借谈笑”(刘勰),用刚健有力的诗句表达奋发进取的理想,感情饱满,苍凉悲壮,气势雄浑,造就出独特的“建安风骨”。这令我想起北宋时期的苏轼父子三人,但其英雄气魄和政治手腕与曹氏父子不可同日而语。
司马氏集团取代曹魏政权,是为西晋。在高压恐怖血腥的政治环境下,“竹林七贤”本色登场,逃避现实,装疯卖傻,炼丹养生。不久,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开始分化,有的投靠卖身,如山涛、向秀;有的继续沉醉酣饮,如阮籍,刘伶;有的继续保持人格独立被杀头,如嵇康。世道险恶,儒家思想衰退,很多士人的思想由孔子、老子转向庄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个性自由。“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看似洒脱飘逸、高流峻切的“竹林七贤”留下许多《咏怀》诗和传奇故事。他们嗜酒如命、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言行很“另类”,其实内心隐藏着悲苦、担忧、不甘和活命的希望,这些成为他们诗歌表达的感情基调,深深影响到初唐时期的诗人王绩。“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王绩让后人记住的原因不仅是他的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很有名,还有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二爷爷。
西晋享国五十多年,在高压血腥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士人追求享乐、苟且偷生者众多,形成太康十年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现象,但诗风转向繁缛绮靡,溺于玄风。“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陆机)。“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潘岳)。“被褐出闾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左思)。可惜,随着西晋“八王之乱”,张华、潘岳、陆机、陆云、刘琨等一大批诗坛天才,皆死于战乱之中。
晋室南迁,大批豪族和士人来到江南,为后世带来真正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奠定初步基础。东晋和南北朝时代,社会精英群体并没有痛定思痛,缺乏恢复中原之志,今朝有酒今朝醉,却追求个性独立张扬,过把瘾就死。士人玄风独振,清谈思辨,炼丹吃药,游戏人生。玄言诗和游仙诗从此流行。豪门名将谢玄的“浪荡孙子”谢灵运不务正业,游山玩水,在文学上首次把山水自然作为审美主体和表达对象,游仙诗逐渐转化为山水诗,开山水诗歌之先河,顺便还发明登山专用鞋“谢公屐”。另一豪门贵族王羲之在曲水流觞中,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感悟人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生死皆为虚诞。陶渊明孑然独立于当时的政坛和诗坛圈子,归隐田园,种豆豆苗稀,荷锄伴月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意间却成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让北宋的苏轼等人肃然起敬。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清新活泼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乡野之风,深深影响到后来的隋朝及唐宋诸多诗人。谢灵运的侄子谢眺曾写出“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等千古好句。唐代“诗仙”李白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南朝时,梁代存在时间虽不长,但以梁武帝萧衍家族为中心组成的文学俱乐部,用帝王的特权和爱好推动文学创作,为后世留下许多不朽的文学经典。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及其儿子们萧综、萧伦、萧纪等,个个都是写诗作文的圣手。他们把文学当成表达才情的“放荡”活动,为此狂热,成就斐然,上可比曹操家族,下可和南唐后主李煜及北宋徽宗的艺术才情有一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梁代的一批大臣文学修养极高,“汀州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林窗户稍阴,草滋阶欲暗。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何逊)。南北朝时流传很多这样的诗句,清新活泼,惹人喜爱,一大批诗坛精英活跃在短命的王朝政坛和文坛上。“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莲姑娘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画面感极强极美,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就心旌摇曳过。
陈霸先的陈朝更短暂,前后只有三十三年,但留下陈后主这个活宝,他和张丽华的荒淫故事至今成为亡国的代名词。南唐后主李煜就步其后尘,但陈后主写的《玉树后庭花》和李煜的诗词水平相比,差得实在太远。都是“后主”,差距咋这么大呢?出身不同也!陈后主的二爷陈霸先出生在吴国的籍籍无名之家,没有多少文化基因可以遗传。即使当上皇帝,陈霸先也土气得掉渣,整天吃糠咽菜穿粗布衣,如此艰苦朴素的皇帝却培养出一个荒淫无耻的侄孙子陈后主,灭亡的命运注定。但是,陈朝却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阴铿。“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遥怜一柱观,欲轻千里风。”“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阴铿为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带来一股新风,后来唐人五律的规范已初见端倪,“诗圣”杜甫也佩服地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写诗要努力向阴铿、何逊学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黎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唐.许浑《金陵怀古》)南北六朝的历史短暂,如流星划过夜空。除北魏和东晋享国超过百年外,南朝的宋代最长也就五十九年,齐代只有二十多年。王朝更迭过快,战乱频繁,国家意识形态失去控制和规范,思想禁忌不多,原来尊崇的儒家思想观念受到怀疑,士人从过去追求社会伦理价值转向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人性的觉醒改变了士人的生活方式。以玄心、洞见、妙赏和深情为主流的“魏晋风流”成为时尚。反映在文学上,成就了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诞生了山水诗和田园诗的鼻祖。“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日本文人大沼枕山的评价反映出对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
南北朝被隋代统一,隋炀帝继承文帝杨坚的皇位,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隋炀帝荒淫无道,但他是一位艺术水平很高的文学青年,曾写有两篇《春江花月夜》,比后来张若虚所谓的孤篇压全唐的那一篇要早很多。开凿修建汴渠时,隋炀帝创作《水调歌》中的“户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对仗工整,意境颇深。他经常到郊外打猎游玩,诗兴斑斓。“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野望》)唐宋诗人中,写《野望》诗的很多,皆受隋炀帝这首诗的启发。北宋时,为秦观赢得“山抹微云秦学士”雅号的《满庭芳》词中有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一看就知道抄袭自隋炀帝的《野望》。
唐宋朝代的诗词创作使中国传统文学达到高峰,我尤其喜爱这两个时代的诗人、诗词和历史,为此阅读和写作花费的时间也最多,收获也最大。元明清时代诗词创作日渐式微,清代的纳兰明珠仅是昙花一现,我的私人阅读和写作暂时略过这一阶段。
简单罗列以上古典文学中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尤其是诗风的流变,我想试图说明任何诗人都逃脱不了所处时代的限制,作者的人生故事和心灵曲线必然反映出彼时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轨迹。如果撇开这些解读诗词,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文字游戏,语言苍白无力。我通过集中阅读唐宋时代的文学经典和历史,心灵得到浸润,不断考证和感悟历史的细节和吊诡之处和诗人们的人生轨迹之间的关系,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心境变化,追随他们的脚步,徜徉在长安的曲江边,感受大唐万国来朝的阔大气象和文化自信;或荡舟于北宋汴京清明上河园和南宋杭州的西湖中,惊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繁华一梦,在还原历史真实细节的基础上,把这些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写作这部历史散文集的初衷。
《长河故人来》中的“长河”,既是指地理概念上的黄河流域一带,也是指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和文化积淀的过程。“故人”是指古代的历史文化先贤们,本书重点指唐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来”既指我通过阅读他们,换位思考,力图在心灵深处主动靠近他们、致敬他们,探寻他们在当时历史场景之下的人生选择和心灵轨迹,从而找出他们个体生命中以才情、品德、言行、文字等方式赋予所处时代的气质和光影,然后用饱含激情的文字表达出来,从而为自己和读者带来非常重要的人生启迪和教育。另一方面,也指他们“纸上来见我”,和我对话交流,对我谆谆教诲,探讨人生。此外,本书“以诗证人证文”的写作角度点独特新颖,由此形成的历史散文独具魅力和阅读快感,让读者重返久远的历史场景之中,从而获得全新的感悟和人生启迪。
穿越历史时空,对唐宋时代众多的文人及其作品重新认识和解读,与古典文学先贤们隔空对话交流,何其幸哉!何其快哉!
对于我来说,静心地阅读,真情地写作,当今这简直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奢侈行为。今天,能有机会在纸上和各位读者遇见,实现从与古人对话到和今人交心的思想跨越,也成为我与世界和社会交流的最佳方式之一。其中的文字之思和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诗性即人性。华夏民族自古就是充满诗意的国度,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致敬古代先贤用生命温度孵化出的作品,欣赏和沉迷在他们为所处时代呈现和积淀出来的独特精神气质之中,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广大。“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这句话,同样表达出我的初心。真正的写作者甘愿享受孤独和寂寞,一只笔或一台电脑,便是他纵横捭阖的辽阔天地和充满想象力的精神世界。文学即人学。每一位作家写作的起因可能不同,但目的都是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滋养悲悯之心,与自己和解,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里,留下些许寻找生命意义存在的雪泥鸿爪。
诗意并不玄虚,她就在我们当下日复一日的平凡庸常生活中。一个人只要有诗心在,诗意就无处不在。季节更迭,时光流水,一片树叶,一棵小草,一朵野花,一头动物,一次远行,一场偶遇等,皆蕴含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发现她们,吟咏赞美她们,便是诗意地栖居。“屈原、庄子、左氏、李杜的成就一般人难以达到,但不能不会欣赏。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也有关系。读这些作品,使人高尚,是真雅。”(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个人欲“真雅”,内心富有诗意才是基础。
我愿为继续追求“真雅”的生命状态而枕诗入梦,并期待着梦中与您相逢。
是为自序。
辞“旧”迎“新”(后记)
“辞旧迎新”,我们一般总习惯在元旦或春节时,从内心表达告别过去、迎接新年的祈愿。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辞旧迎新”的转身过程。当个体生命的生理年龄达到一定岁数或心理年龄到达某一阶段时,主动选择辞“旧”迎“新”体现的是生命智慧,这在唐宋诗人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本书中我倾注深情写到的唐代王维和白居易。
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单位经常听到有些五十岁左右的同事说人生过半,盼望着退下来享受清闲,让年轻人放手好好干。但是,很多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对当下的职位及可支配的资源恋恋不舍,还有少数人心中期望的职务级别未实现,仍在仕途上发起最后的“冲锋”,弄得众人侧目,或身败名裂。这些人至今还不清楚,五十多岁并不是人生的“中场”,屈指一算人生其实已过去三分之二了。对照媒体公布的平均寿命,凡年龄超过五十岁者,余生肯定比已经走过的时光短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年轻时很少有人计划到五十岁时,应该主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在物质、精神和感情上过得和前面三分之二的时光一样充实、丰富呢?甚至比以前过得更好,或及时纠偏、止损以前光阴流逝中的错误和遗憾。
古人与今人相比,寿命偏短,但有些诗人活得非常通透和智慧。中年时,他们就对余生做好规划并认真执行,人生终获圆满。比如王维和白居易很清楚自己是谁?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自己性格的冲突在哪里?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在人生时光度过三分之二时,及时转轨,谈泊名利,远离权力中心,日子过得富有诗意和自由,寿终正寝,王维享年六十一岁,白居易享年七十五岁,以诗文存世而不朽。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王维四十二岁时在终南山购买宋之问的二手房“辋川别业”后,“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成功化解“安史之乱”中的危机,在辋川亦官亦隐十七年,吃斋礼佛,侍奉老娘,写诗作画,不近女色,精选朋友圈,最后官至尚书右丞,这得益于他深思熟虑的人生规划和执行力。王维晚年,主动把经营半生的“辋川别业”捐赠给寺院,其超凡脱俗、淡然清寂的诗歌风格与他的简约人生和丰满思想高度契合,他活成了自己心中所期望的样子。辋川既是王维安放身心的精神高地,也是他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佛教等艺术生活的涵养处和人生投影中心。至今,辋川因为王维而声名远扬。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历经“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比不上王维所处的盛唐,他很清楚朝廷内外宦官势力的巨大破坏性、同僚党争的无情和官场险恶。元和十年(815年),因为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遇刺身亡案,白居易越职言事,上表宪宗皇帝严缉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仕途上的政治热情消退,规划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中隐”人生之路。“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中隐》)白居易确实是中庸之道的实践者,他认为“中隐”才是人生的金光大道。“五品不为贱,五十不为夭。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西掖早秋直夜书意》)在仕途和功名利禄方面要知足保和,收敛贪欲,却非常在意自己的诗歌传世,白居易七十岁时开始整理刻印自己的诗集,印好之后,除家里收藏一本外,把另外三本分别收藏于洛阳圣善寺、庐山东林寺和苏州南禅院。另外,还把居住在洛阳十七年的诗作编为《洛中集》,收藏于洛阳香山寺藏经阁。“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官宦十年荣,文章千古事。白居易相当自信地认为自己死后一定会享有诗名,有资格进入中国文学史。白居易一生经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共八位皇帝,深谙中唐政治生态,选择并坚守“中隐”策略无疑是智慧的。
王维和白居易二人审时度势,以退为进,左右逢源,以文会友,衣食无忧,热爱生活。王维的诗文、音乐、绘画、棋艺造诣很深。白居易写诗操琴,诗歌“老妪能解”,广为传播。当朝皇帝都很喜爱二人的诗文,文集得以传世留名。两位诗人比起王勃的早逝、李白的幻灭、杜甫的苦吟、孟浩然的不遇、王昌龄的贬谪、韩愈的倔犟、孟郊的寒酸、贾岛的穷瘦、李商隐的忧伤、刘禹锡的多舛、柳宗元的早逝、杜牧的无奈等,不知要幸运多少倍!王维和白居易在中年时及时“辞旧”,找到人生另一种途径的解脱和释放,为自己的的未来赢得主动。后来,北宋的苏轼也曾羡慕和学习过陶渊明、王维和白居易,和尽陶渊明的诗并编辑成册,并让弟弟苏辙写序。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反省自己说“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但因其性格和才情外露使然,主动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远远不如王维和白居易,黄州、惠州、儋州的生活过度损耗了他的肉体生命,却丰富成就了他的精神世界。
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多彩,价值追求也更加多元化。不可否认,权力、财富和知名度这些身外之物大都与工作“平台”紧密相连,岗位职责、工作环境和内容决定着日常的时间和精力大都倾注在那些固定的事情及人脉上,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主动或被动、机械地应付和表达,成为生命存在的方式和精神寄托。一旦离开工作“平台”,曾经拥有的资源和人脉很快消散,精神顿感失落,六神无主,郁郁寡欢。故此,不少人超过五十多岁还在不遗余力,为职务晋升寻找出路。甚至有些人即使退休,也不知道如何打发这看似时光非常富裕的“余生”,根本不想从已习惯了三四十年的工作、生活模式中走出来,无法面对失落空虚感,内心失去自信和存在的价值感,不愿主动面对生命正在走向终点的现实,尤其是缺乏精神和情感方面的规划。每天醒来后,不知道用什么愉悦精神、滋养心灵,缺乏自觉培养心灵不断成长所需要的兴趣爱好和自律品格,生命中更重要的丰富精神世界和灵性的不断精进缺失。这就是和王维、白居易生命智慧和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差别的根源。
反复阅读王维和白居易,其人生经验带给我以上诸多开悟和启迪。我在五十岁时被动地开始人生“转身”,从内心深处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致敬。阅读,感悟;写作,表达,成为这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试图穿越千百年历史时空,把自己还原到当时人物所处的历史皱褶、周遭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获得在场感,不断追问自己若是他们,会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若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角度看,主动辞“旧”为文学,会使自己成为相对无用之人,而文学的“无用”才是大用。积极迎接“新”的不确定性,若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看,又可以为个体生命状态的改变、精神自由和灵魂丰盈提供无限可能,而文学正是最好的载体,更是生活的馈赠。为此,我努力做以前虽然喜欢但浅尝辄止、后来被迫放弃,或以为自己天生就没有那个天赋的作家梦,这是一种新生。心中的文学情感一旦复活,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单纯愉悦和安静,陪伴和抚慰着我的灵魂。每当写作的灵感和冲动涌现,立即打开笔记本,手指敲击键盘而声音如音乐般浪漫动听。如此经年,我已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这些文字,更不在意文学写作能带来什么功名。我只写内心想写的文字,只表达精神上想倾诉的思想,从而找到愉悦地打发悠悠时光的方式和意义,能够鲜活、愉悦地活在当下,用心用情去讲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很短暂,请问您:身体坐在体育馆、图书馆、音乐厅里和躺在医院手术台、候诊室外的长椅上的感觉相比,哪一种更好呢?写完《长河故人来》后,我更加明白了这一点。
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归去来兮,有几个、生年满百?好寻取、陶家荒径,贺家故宅。一抹斜阳铺水靓,千重晚岫排云碧。料乡园、翠竹与黄花,还如昔。心早叹,为形役。更暮景,休虚掷。看候门䧽子,欢歌笑拍。荣辱只今都不管,烟波且作逍遥客。更到时、戏彩旧庭前,娱朝夕。”(《满江红.送友致仕》)明代的郑满这阙词,表达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五十岁唤回初心正当时,十分感恩命运曾让我选择辞“旧”迎“新”,才有机会主动奔赴大自然的旷野中,寻找曾经非常热爱的灵性和诗意,如王维在辋川;才能有时间和亲朋好友相聚,享受生命的深情和美好,如白居易在洛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本文字粗粝的历史文化随笔散文集,就是我辞“旧”迎“新”之结果。
但是,我深知对一位普普通通的作者来说,一大摞文稿付梓出版,如同一位婴儿呱呱坠地,其中的艰辛和喜悦都隐藏在弥漫的墨香之中,而此时内心亟待表达的是感激之情。
十分感谢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我的文学创作之路上,周老师及时给予的指教和鼓励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那谦谦君子之风和书卷气质更让我从内心生发出敬佩之情。这本散文集出版之前,周老师在繁忙的创作之余,抽出时间专门当面教正并撰写热情洋溢的推荐词,这些都是我今后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
非常感谢当代著名书画大师吴悦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为本书增光添彩。吴先生一直在书画艺术界惜墨如金,他亲赐墨宝给予鼓励,令我诚惶诚恐,铭记在心。
作为一位金融作家,我更感谢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这个大家庭里的各位成员,从阎雪君主席到金融系统的诸多作家老师们,还有这十几年来一直关心我、支持我并帮助我的同事和亲朋好友及家人们,正是你们给予我的许多无私帮助和鼓励,才有了这本散文集的诞生。今后,我只有不断地阅读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才是感恩的最好方式。
最后,我要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王烨老师。总编辑张亚丽老师的细心指教和王烨老师的精心修改和编辑,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发行。
总之,没有以上各位老师的竭诚帮助和鼓励,《长河故人来》是不可能面世的。
是为后记。
杨满沧
2024年8月16日
当代著名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先生为本书撰写的推荐词:
杨满沧先生多年来潜心研读史书、史料和史上名家的诗文词赋,让自己的心灵回返到久远的过去,去寻找文坛上那些名家的生活经历、心灵轨迹及所著作品的时代背景,并与他们作精神交流。这种回溯式阅读和悉心研究,使其获得对这些文化名家内心世界进行探查的机会,从而加深了对他们所著作品思情寓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写出自己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新认识、新解读和新思考。这些长短不一、叙述手法多变的文化散文,自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魅力。
“长河”既指地理概念上的黄河流域,也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和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之河。而那些“故人”,则是中国传统文学天空上的耀眼星辰,至今仍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本书在还原历史细节的基础上,回望并探寻唐宋时代数十位历史文化名人在彼时历史场景下的人生选择和心灵曲线,致敬他们以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赋予其所处时代的气质和光影。我相信读者朋友们品味之后,肯定能收获诸多关于人生和文学创作两方面的新感悟,也会重新认识古代历史上尤其是唐宋两代的文化名人。
若有为团体购买的阅读者,请按下列联系方式和作家出版社联系: